年的冬天格外冷,黑龙江村子里的雪快把门掩住了。
炕上暖和得很,5岁的张浩还不想起床,却忽然闻见妈妈熬的玉米粥的香味。于是他一骨碌爬起来,用凉水洗了把脸,盘腿坐在炕桌前。可是粥还没喝两口,张浩突然觉得像有只手在自己胃上使劲拧了一下,嘴里的粥都吐到了桌子上。张浩弓着腰跪倒在炕上,口吐黄水、面色苍白。
妈妈吓坏了,怕是“起翻”了。等她找来大夫,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起翻”在当地又被叫做“攻心翻”、“快当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村民们更是谈“翻”色变。短短两个月时间,全村人,57人因此死亡,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现英民村)的真实历史。
怪病肆虐了一个多世纪
年冬天,东三省正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下,战火纷飞。疾病消息传出后,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曾派人前去调查,但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疾病来源不明,年,这种病便以地名被命名为“克山病”。
但在这之前,克山病可能肆虐已久。19世纪初,“闯关东”时代来临,大批汉族人移民东北,垦荒耕种。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谁知19世纪末,类似的疾病在东北暴发,史料记载为“时疫”。时疫死亡人数之多,使大批移民又逃离当地,另谋生路。
陕西省黄龙县小四村金陵寺的石柱上也曾记载一种“吐黄水病”,与克山病十分相似。按照这个记载,克山病在年(一说为年)就已有发生。丨图虫创意
20世纪初,东北多地都有关于怪病的记录。吉林抚松县的县志曾这样写到:“每当秋冬,土人辄得一种头昏迷乱呕吐之症。一二日之间,一家或有死至多口者……”也符合克山病的描述。
怪病往往在贫困的农户中蔓延,遭殃的多是女人和小孩,他们胸口难受、吐黄水、手脚凉,而且往往发病急、死亡快,最严重的几个小时内就会离世。恐慌的人们尝遍各种偏方,比如将手指关节用细线勒紧,挑破血管;比如往肛门塞姜或者蒜……却都无济于事。
怪病来了,有时一家绝户,有时一村覆没,仿佛一朵看不见的阴云飘过,带走了所经之处的生命气息。
克山病大面积暴发,调查工作展开
上世纪50年代,克山病再次大面积暴发。这一次,东北、华北、西北、西南16个省区多个县(旗)纷纷沦陷。这些病区仿佛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斜挎的腰带,紧紧勒住中国这只雄鸡。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各地先后组建了克山病医疗队、调查团,去往病区调研,对克山病的发病规律做了详尽的调查和总结。
克山病病区多位于大山脉两侧的半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病有高发年、平年、低发年之分。例如,黑龙江省年克山病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32.7人,年仅1.9人。在高发年后,通常会有“头年重、二年轻、三年平”的现象。东北地区,克山病常在冬季来袭,“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被称作是发病的“三关”,西南地区则多是炎热的夏季发病。
克山病村落的自然景观:(a)东北平原;(b)西南丘陵;(c)西北黄土高原。丨EndemicDiseaseinChina
育龄期妇女和儿童更容易染病,有的村子在疾病暴发后更是成了“光棍村”。生活条件差的贫苦家庭也更容易得病,尤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人口。最重要的一点是,离开病区,人就不会得病,而进入病区和当地人一同生活三个月以上,就可能遭殃。
同时,临床工作者们很快发现,急性克山病的典型症状是“心源性休克”,也就是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患者因此出现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等症状,重要脏器也会随之受到损害。
当务之急是控制克山病近90%的死亡率。
对症下药是常规思路。针对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的问题,医务人员们试着给病人强心加压、补充血容量,希望能提高心脏自身的工作能力,保障机体供血。但事与愿违,有时一个病人一天能用掉上百支甚至上千支强心注射液,却疗效甚微,几乎是治一例死一例,这让医务人员一筹莫展。
先解决死亡问题吧
年,哈医院内科主任于维汉被派往黑龙江克山县,参与相关救治与研究工作。年的冬天,克山县北合村一位叫那立民的村民病情严重,恶心不止。几年来的救治经验,让于维汉有了新的治疗思路——克山病人的心脏太过脆弱,强心加压药物会不会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犹如疲马加鞭,导致病情恶化?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尝试用镇静药物降低耗能,减轻心脏负荷。他把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用于降低人体代谢)注射到那立民的静脉里,恶心反应即刻消除。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药物,使其病情迅速好转。这种亚冬眠、适当补液的疗法,使克山病的治疗出现了重大突破。
上世纪50年代,医护工作者在十分简陋的情况下给克山病患者做心电图。丨ww.sxd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