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霸王级”寒潮来袭之际,
小编的朋友圈这两天又被这样一条消息刷屏了~~~~
“千万别躺下……转发……至少有一条命将会被救回”
嗯,许多人看到这样的句式,难免心中一紧。
但是大家还记得小编曾经给大家做的警惕谣言的科普吗?没错,这条消息里包含了 不管是否有用,小编都要正式地粉碎一次谣言!!!
1千万别躺下?
大多数病人建议还是躺着
有些心梗病人发作,无法躺平,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的强迫体位,可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血压负担,这是急性左心衰的标准抢救流程。
但是,绝大多数心梗病人,一般建议躺姿。首先,躺姿可以减少体力消耗,这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其次,有些病人(比如大面积心肌梗塞患者)心梗发作时血压是低的,坐姿影响脑部供血,反而会增加危险。
2口含十粒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只对心绞痛有用
复方丹参滴丸、救心丸、保心丸这类药物对心绞痛发作有控制作用,目前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性的验证。
3口含2片硝酸甘油片?
硝酸甘油不能盲目使用
硝酸甘油的确是缓解心绞痛的常用药。但平时使用硝酸甘油时也需注意:
1、硝酸甘油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改善病情。不能因为有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就不去及时就诊。对急性心梗的患者追问病史,他们中的很多都曾有心绞痛的发作,有些患者还曾自己去买了硝酸甘油,常备身边,不舒服了就自己含一颗。他们自以为找到了治疗心绞痛的良方,但却不知道硝酸甘油只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直到心绞痛进展到心梗,医院就诊,耽误了病情。
2、硝酸甘油并非万能,只对特定的胸痛有缓解作用。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胸闷胸痛,比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胸膜炎、肺部感染、心包炎等等,而硝酸甘油只对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有缓解作用,对于其他疾患引起的胸痛是不起作用的。而且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所有的缺血性胸痛,它只能缓解暂时性缺血引起的胸痛。硝酸甘油的用法是一次用0.25-0.5mg(半片-1片)舌下含服(注意!一定要含服,吞下去是无效的!),每5分钟可重复1片,直至疼痛缓解,如果15分钟内总量达3片后疼痛持续存在,需警惕发生急性心梗,应立即就医。
3、硝酸甘油并非绝对安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压。一位老年患者,自觉胸闷伴恶心冷汗头晕,这其实是老年人血管迷走反射引起的低血压症状,应立即平卧休息数分钟,多数能自行缓解,但他自以为是心绞痛发作,含服了一粒硝酸甘油。结果就是患者突然晕厥倒地,这其实是硝酸甘油进一步降低了血压导致的。因此通常推荐患者在诊断不清的情况下不可盲目含服硝酸甘油。如果确实要用,切记要坐稳或平躺后再含,以免发生低血压而晕倒。硝酸甘油还可引起头痛和潮红。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也禁用硝酸甘油。
43种不当使用
硝酸甘油会致命
1、用量过大
用量过大会使血压及冠状动脉灌注压过度降低,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心律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从而诱发或加剧心绞痛发作。因此,含服硝酸甘油时应从小剂量(0.3毫克)开始,尽量采取坐卧位含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主张硝酸甘油与心得安合用。
2、产生耐药性
长期或大量使用硝酸甘油后,由于血管平滑肌对硝酸甘油产生了耐药性,使其不能有效扩张血管和解除痉挛,而冠状动脉持续狭窄或痉挛又可加重心绞痛。骤然减量或停药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反跳”现象,诱发心肌缺血而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3、服药姿势不当
硝酸甘油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很明显,服药后立即出现面色潮红、头痛,站立时服用易引发直立性低血压而出现昏厥。老年病人或初次服药的病人坐着服药后有头昏头痛的感觉,只要平卧休息或对症处理,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5嚼服3片阿司匹林?
胃病患者会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是非常常用的抗血栓药物,在明确心肌梗死时,医生会让病人嚼服。如果胃病或者主动脉夹层引起的胸痛患者,含了阿司匹林,反而会增加出血风险。
而且,阿司匹林起效并没有那么快。消化道吸收需要半个小时以上,等到开始发挥作用,基本上在两小时之后。专家建议,尽量不要在家中常规使用,医院做了心电图,明确心肌梗死之后,遵医嘱服用。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郑壁伟建议你应当这么做:
首先,帮助病人立即原地或卧床休息,嘱其不作任何主动动作,保持绝对安静,并打开窗户以流通空气(冬天注意保暖)。
此时千万不可慌乱搬动病人、背负或搀医院。尽快给病人含服硝酸甘油(青光眼禁用)、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如有条件最好能给予吸氧。
如发现病人有心慌、气促和出冷汗等症状时,可让病人立即呼吸后用力咳嗽,以产生胸压和震动起到心脏按摩的效果,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同时立即呼叫医院出急诊。
当病人出现面色苍白手足湿净、心跳加快等情况时,可能已有休克,应速将病人足部垫高。去掉枕头以改善大脑缺血状况。
当病人心脏停跳进入昏迷时。切勿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立即采用拳击心前区使之复跳的急救措施,若无效,则要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坚持到医生到来,经医医院。
在无医生出诊的情况下,需尽快地送病人去附近的医疗机构,但运送过程中不要让病人用力,最好用担架抬,并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姿势。沿途应避免颠簸,防止病人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来源:清远日报记者 黄扬梅 通讯员 李玉靖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