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山西财经大学一学生跑步时猝死。
3月27日,校方发布通报:24日该同学慢跑约多米后突然倒地,任课教师与其他教师迅速赶到进行救治,并拨打校医电话和电话。校医5分钟赶到现场施救,也在接报后9分多钟赶到现场,后经抢救无效,确认死亡。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运动猝死。
运动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心源性猝死”。
运动+潜在的心脏病,共同引起了致死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如何预防运动猝死?
一、运动猝死爱找哪些人?
在年龄>35岁的人群中:
冠心病是最常见原因,所占比例高达73%~95%。
在年龄35岁的人群中:
最常见的病因为肥厚型心肌病,占所有猝死的36%;最不幸的是,其常以猝死为首发症状。(戳我查看疾病详情)
其他还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漏诊率也很高,多数可手术矫正)、特发性左心室肥厚,以及比较少见的病因主动脉破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心脏震荡、预激综合征和冠心病等。
二、常规体检未必检出
上述某些心脏疾病是“潜伏”的,患者死前可以不表现出任何心脏症状,体检时也可以没有任何异常体征,因此要想检出所有具有潜在猝死危险的患者是不可能的。
但是,专业医生基于对上述病因的了解,综合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检,可以借助潜在性的诊断线索来检出大多数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
所以建议大家可在心脏这个重要器官上额外做一些非常规的体检。一旦发现有上述提到的疾病,应该提前治疗,从而降低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
三、运动强度,多少合适?
哈大夫以前也科普过,如果只是日常锻炼,推荐中小强度运动,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减少对抗等等。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可以通过心率粗略判断适宜的运动强度:
运动的最大心率=-年龄
也就是说,40岁时运动的最大心率不能超过次/分。但是运动并不是要保持在最大心率。据《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目前认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最大心率×60%-80%)有助于促进个体健康,即40岁时运动心率在×(60%-80%)=~次/分较为适宜。
但如果你想要挑战马拉松,或者参与竞赛类节目,又或者你本身就是心脏病人,那么运动之前应该找专科医生,做正规的心肺功能评估: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了解你能承受的运动极限,评估心脏功能,还可以筛查一些运动相关的疾病。它有点像跑步机或蹬车,医生会监测你的参数变化,同时准备好抢救措施以防意外。
四、现场配备AED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因而发现有人心脏骤停,如果只是拨打呼救,那基本上等来了后病人抢救回来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这时我们普通大众能做的,是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供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AED就像是相机中的“傻瓜机”,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听从仪器的语音提示即可操作。
▼AED教学视频
五、心肺复苏
如果确定呼吸心跳停止,首先需拨打电话,然后可以先开始心肺复苏,来保证脑的血液供应,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心肺复苏视频
注意:心脏按压远比人工呼吸重要!
因此非医务工作者不要纠结人工呼吸如何做,要第一时间尽快启动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的部位是胸骨正中,两乳头的连线,按压的频率是~次/分,胸廓要下陷才能有效。
六、预防猝死!
最后再老生常谈一下猝死的预防。
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控制体重;②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③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④中老年对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⑤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保持不急不躁;⑥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便秘不拉肚;⑦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病人常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别是出现室性早搏时,常是猝死的预兆,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抢救是预防猝死的关键;⑧对于具有猝死危险因素,并经心血管专业医生评估认为具有猝死高危风险的患者,医生会给予预防措施,如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也需要预防——约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