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硒环境与克山病大骨节病转载自福建省

克山病是一种次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虽然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一旦发病往往就出现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气短、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脉搏细弱、面色黄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如果抢救不及时,便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死亡。

大骨节病是一种伴随有机体改变,进而造成四肢畸形的地方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和骨石板软骨发生病变或坏死,影响骨骼生长,关节疼痛、肌肉萎缩、个人小脚畸形等,甚至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论在地理分布上,还是病因以相关地理环境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我国的发病区主要在北起大兴安岭的黑龙江畔,吴东北到西南走向或陕长状延伸至云南的澜沧江边。而且刚好处于我国东南部季风湿润带和内陆干旱带之间的过渡带。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十几个省区。我国学者谭见安经过20年的研究,认为地理环境中缺硒的“缺硒说”及补硒防病产生的主要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他通过研究认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多分布于地质剥蚀区以及历史上上升运动与下降运动的交接与过渡地带。如低山丘陵和山前顷斜平原之间。剥蚀地形与堆积地形的过渡带,区域性的分水岭两侧或四周,地形低洼区如山间盆地、洼地、平原的闭流洼地、流水不畅的低地等。如大兴安岭病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东坡的丘陵和山前平原一带,小兴安岭的病区主要分布在剥蚀丘陵和山前堆积平原,黄土高原病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与渭河冲积平原过渡带的黄土丘陵区,云贵川病区主要分布在大巴山、横断山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接合部位。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地表元素淋失严重,并导致水土缺乏硒、锶等微量元素。如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紫红色泥岩、砖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岩等,岩石本身的硒含量就很低,平均为0.05Ng/g;在此基础上发育的紫色土同样处于低硒状态,一般为0.10---0.15Ng/g。川西和藏东地区的土壤主要是山地棕壤和棕色灰化土,这里因为属于湿润地区,淋滤作用强,表土呈弱酸性,易溶盐基本淋失殆尽,尤其是硒流失后导致植物及动物直至人体缺硒。大兴安岭东坡山前丘陵和平原一带,气候湿润,年降雨量大于毫米,属于元素的强烈淋滤流失区。居民饮用坡积层、洪积层或基岩风化壳中潜水。这类潜水的具有偏酸性,硬度低,矿化度低,常呈黄绿色、铁绣色、茶色,甚至带有腥味,因此发病率高。下表中比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病区与非病区粮食作物的硒含量对比表,结果表明病区中岩石、土壤、粮食作物、动物肉及人体的血液、毛发中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

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病区与非病区粮食作物硒含量对比表(Ng/人.天)

种类

粮食

蔬菜

肉蛋

合计

病区

5.95

0.84

9.48

16.28

非病区

23.18

0.88

14.74

40.17

由于找出了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病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当地政府的扶持配合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治。譬如,对缺硒地区在每年发病季节或发病期前一个月开始服用亚硒酸钠、铝酸氨药剂,或长期食用“加硒盐”均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显著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次是改良环境,如疏干沼泽、改变酸性土壤环境,使用含硒化肥,喷洒含硒农药,达到增加土壤和作物中硒的含量。另外,在明确了致病的含水层位和地段后,选择非致病水源或层位作为饮水来源往往比较成功。如陕西永寿县永平乡许沟村年前吃沟水,患病率高过40%,后改饮自流井水,20多年无新发病人,而且原有患者的症状也得到减轻。

版权来源于网络









































北京中医医院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csc.com/wacs/21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