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蚌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猝死家中,年仅45岁。杨明同事介绍,前一天杨明做了一天的手术,怀疑是感染性心肌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故而导致猝死。
近年来,类似杨明的猝死事件多有发生,不仅是医生职业,还包括记者、警察等职业。
可想而知,这些猝死多发的职业与其工作特性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医生职业,除了身体精力的考验外,还有心理素质的考验,毕竟长时间面对生死疾痛,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在西方,医生被视为对抗恶魔诅咒的权杖,也就是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形象。在中国也如此,人们多把医术精湛的医生冠以“神医”“圣手”“君子医”的称谓。
新闻当中的猝死者杨明正是肿瘤领域的一位杰出人才,他的逝去无疑是医疗界的损失。据资料显示,年共发生十起医生突发重疾,戛然离世事件。且绝大多数人正值青壮年,年龄范围在27-50岁之间,在专业领域亦多有建树。
假如,他们没有徒遭不幸,就会有很多人因他们而生活的更健康。我们在悲痛惋惜之余,不妨细细思考如何防范这些悲剧的发生?
首先,从医生个人出发,长期的临床工作和加班加点,他们是在与生命赛跑,赢了别人的生命,却输了自己的生命。在经历高压工作状态后,医生就必须做到从身心上让自己解脱,取得休息恢复的“最大倍数”。能以百分之百投入工作,亦能以百分之百投入休息。
作为医生的家属,我们呼吁家属们能够充分体贴医生,并且为他们工作之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正如,我们倡导军人的家庭,选择了对方,就要选择对方的职业,充分发挥好“大后方”的作用。
其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宜早不宜迟。现在,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健身跑步的人,但多以30-35岁人以上为主,青年人较少。尤其对于一些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当意识到需要锻炼身体时,再去进行一定强度的锻炼,如果不科学的话,反而成为身体的负担。
清华大学有一条铁律就是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并且倡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锤炼过硬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在革命年代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夜以继日的工作,并保持充沛的精力。
殊不知,毛主席在青年时就知道“野蛮其体魄”,时常冷水沐浴,强健体魄。周总理就更是鲜为人知的“武林高手”,曾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时,拜韩幕侠(与霍元甲齐名的清末民初七大武林高手之一,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为师,学习形意八卦。
所以,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应该在人生的青年期养成,并不断坚持,从而为以后繁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再者,医生因过劳而猝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有医疗需求的人自然就多。但是,医生的数量供应上却存在缺口,且“良莠不齐”现象也较为明显。
针对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医院方以及社会管理方,要充分优化医疗资源,绝不能把医生(尤其是好医生)过分“透支”,从坐医、值班等工作制度上,考虑他们休息恢复的问题,而对于急诊医生要区分对待他们的工作量,保证执行各类任务的医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恢复精力。
斯人已逝,追悔莫及。我们希望更多的医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社会给予他们的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