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御医著首部营养专书冠心病患者食肉

忽思慧,元朝蒙族人,生卒年不详。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一年)担任饮膳太医,掌管皇帝及后妃的饮食。忽思慧是我国第一位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食疗养生、饮食制作、饮食相忌等理论与应用的营养学家,他结合日常工作广泛收集整理了历代宫廷的食疗成方和历朝名医的食疗经验、本草著作及民间的饮食调理方法,于天历三年(公元年)编撰而成《饮膳正要》。该书在前代食、养、医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着重强调了饮食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意义重大。

《饮膳正要》不仅是元代宫廷饮食食谱,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三卷,不仅包括养生理论、妊娠乳母食忌、饮酒避忌、食疗诸病、食物中毒等理论知识,还记载了百余种食物和药材的功效及烹调方法。在本书中首次使用了“食物中毒”这一术语。本书开卷首篇,即为养生避忌,从养生理论到具体的养生方法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创造性地提出“保养之道,莫若守中”的理论,守中,即保持机体和外界的平衡,凡事讲究适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足,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饮膳正要》集元代以前饮食疗法之大成,对后世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蒙古人在马背上建立起元朝,正是由于辽阔草原的生活环境,造就他们以肉类为食的饮食特点,几乎无肉不欢,百姓尚且如此,帝王甚是,虽然整日也大鱼大肉,但有忽思慧这样的营养大家为皇帝悉心指导。而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多的油脂摄入,导致大量脂肪堆积形成肥胖,久之带来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同时可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我在临床经常遇到冠心病支架及搭桥患者,什么肉都不敢吃,殊不知,这类人群也不能完全忌肉,现代冠心病患者在血脂控制达标情况下,应摄入维持人体每日正常生命活动的脂类,某些肉类食品即是很好的选择。

不同冠心病危险人群降LDL-C指标(mmol/L)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周食用家畜、家禽类肉食-g,鱼肉-g,蛋类-g,优先选择鱼和禽类肉。肉中含有10%-20%的蛋白质、10%-30%的脂肪、B族维生素和0.6%-1.1%矿物质等,其中,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如果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贫血等;脂肪供给人体热量和贮存能量,是生命活动力量的“储备军”;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其中B族维生素能推动体内新陈代谢,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矿物质盐类中钾、镁元素能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对心律失常的病人尤其重要。

红肉和白肉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肉,红肉指猪肉、牛肉、羊肉等色泽鲜红或暗红的肉类,白肉指鸡肉、鸭肉、鱼肉等肉色嫩白的肉类。红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为人体提供高能量,但其含有的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且胆固醇含量也比白肉高,过多食用可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发生。而白肉营养成分与红肉相似,但脂肪含量要低很多,所以,建议冠心病人群少吃红肉,多吃白肉。

冠心病人群可选择以下几种肉类控脂

鱼肉性甘平,有补虚健脾的功效,鱼肉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可以降低胆固醇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鸭肉性寒,有滋阴、清虚热的功效,食用鸭肉几乎不增加胆固醇含量,且鸭肉富含烟酸,可以合成人体重要的辅酶,对保护心血管有重要作用。适合冠心病病人食用。

鸡肉性微温,有益气养血、补肾益精的功效,鸡肉的脂肪含量为猪肉的1/2,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鸡肉还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适合高血脂、冠心病人群特别是老年人体虚甚者适量食用。

牛肉性温,有补脾益气、强筋骨的功效,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相对其他红肉类较低,适合肥胖人群和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人食用。

张京春

中医院心血管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诊时间:医院杏苑楼周三下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宫廷医学养生研究会会长

主编《清宫医案精选》、《走进清宫学养生》等著作

多次受邀北京卫视“养生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做“宫廷医学与心血管病防治”讲座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调治早搏、房颤、高血压、冠脉支架及搭桥术后再狭窄、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及胸闷、心悸、头晕等其他内科疑难杂症;

同时运用宫廷代茶饮及膏方调理。

长按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csc.com/wacs/150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