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图3
图4
图5图6
图7
图8
图9
男,60。因偶发胸痛、胸闷就诊,因查普通心电图正常,所以加做动态心电图。
分析:
患者胸痛及心率过快(正在爬楼或活动量大)时间和ST段下移时间(7:45-8:15)高度吻合,可以明确ST段的下移和心肌的一过性缺血有关。
动态心电图的ST段趋势图在干扰小的情况下还是有参考价值,但是有局限性,患者8点左右的ST段下移比较客观,但是10点左右的就偏差较多,实际(图1)下移程度要远大于电脑分析的结果。这种偏差在各个厂家的软件上普遍存在。
图2-图7是ST段下移期间的动态改变。
图1和图5基本是ST段下移最重的时间点,
ST段表现为:II、III、avF、V3、V4、V5、V6ST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约0.1-0.2mv,avR水平型抬高约0.1mv。
T波表现为:由低平(图2、3、5、6)变高尖(图1、5),这种改变多提示由于严重缺血引起的室壁运动障碍所致。
图8、9都是ST段趋势图,图9是电脑版(更醒目),图8是打印版。
相关知识:
一、动态心电图(DCG)通常也称为Holter。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24h、48h或更长时间地监测记录心电活动,在医生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对复杂疑难的心律失常是必要的诊断工具。
DCG连续记录24h或48h。达上万个左右的心动周期,反映了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心电变化,捕捉心律失常疏而不漏。
可以结合分析受检者的生活日志,了解病人的症状,活动状态及服用药物等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一过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劳力性心绞痛意义很大。
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
二、ST段下移:
心肌缺血时,心肌无氧酵解增加,消耗大量储备糖原,导致心电图ST段相对下移。典型缺血型ST段压低是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
ST段抬高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抬高的同时有严重心绞痛发作,见于变异型心绞痛、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ST段抬高的程度多在0.20~2.mV之间。缺血缓解以后,ST段立即回至基线。原有ST段抬高者,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可进一步显著抬高;原有ST段下降者,可出现伪性改善,即ST段暂时回至基线。
三、运动心电图生理和病理机制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缺氧的机制:
生理情况下,人体肌肉组织为满足运动时需氧量的增加,运动开始5s后心率增快,心排血量相应增多,并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以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
正常人冠状动脉的循环功能具有强大的储备潜力,心肌氧摄取与冠状动脉血流之间呈线性关系,运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为静息时的5倍,从而避免发生心肌缺血。同时,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快慢、心脏大小、室壁张力、室内压力增加速度及心室射血有关。
冠状动脉存在病变者,剧烈运动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不能成比例地增加,供血供氧不能适应心肌代谢的需求,心肌缺氧矛盾立即恶化,从而出现一系列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冠状动脉的代偿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建立,轻度狭窄时静息心电图可无缺血表现;当运动负荷增加时,即可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段改变,提高了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率。
陈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