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酒是否真的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是因为饮酒可影响血管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脂质斑块沉积。
2.流行病学
中等量饮酒的定义:每天1-2杯,1杯相当于1.5盎司白酒,或者5盎司葡萄酒,或者12盎司啤酒。(1盎司=28.g)
少量到中等量饮酒使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中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获益,大概能够使总死亡率下降30%。从51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天饮酒0-2杯能够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大约20%。显而易见,健康成人、心脏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都可获益。一项入选了名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男性12年随访研究(HealthProfessionalsFollow-UpStudy)显示:每周3-4天,每天1-2杯饮酒可使心脏病发生率下降32%。
少量到中等量饮酒能够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大约下降20%。另有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平均每天喝两杯葡萄酒的女性比那些滴酒不沾的女性,发生局部缺血性脑梗塞的机率少了40%到60%。这个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3.红酒是否优于其它酒类?
不管何种酒饮料,益处相似吗?一些研究显示红酒还有一些额外的益处。
“法国矛盾”
经常饮用红酒可解释“法国矛盾”——法国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尽管食物中摄入的饱和脂肪量相同,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法国,葡萄酒非常的盛行,而且正是因为法国人长期地喜欢喝红酒,因而发生心血管病变的机会远比其它的国家为低。
另一个支持红酒具有心脏保护功能的研究是CopenhagenCityHeartStudy,一共观察了名男性和女性,随访12年,结果显示喝红酒者比从不喝红酒者冠心病和中风死亡率低一倍。喝啤酒和烈酒者并未获益。
另一项入选了名参与者的13项研究荟萃分析显示:饮用红酒能够使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病率风险降低32%,而饮用啤酒只能降低22%。
但是其它研究与回顾并不支持经常饮酒有益,可能与其它生活方式比如:饮食、运动、社会经济状况或者酒的种类有关。
4.红酒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红酒中的乙醇,多酚类化合物(如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了积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血管动脉丧失其自然舒张功能,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都促进了这种不利进展。而红酒中的乙醇和多酚类化合物通过促进NO产生维持血管健康。NO可调节血管张力,保护血管避免损伤,抑制炎症细胞向血管壁粘附,并使血小板和细胞颗粒凝血活性受限。
红酒的乙醇和多酚类化合物都具有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经常饮酒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每天饮用1-2杯任何种类的酒均可使HDL升高约12%。高密度脂蛋白可清除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减少脂质斑块形成。红酒还能够减少一些重要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蛋白表达;少量到中等量饮酒者体内促斑块形成蛋白水平低,比如纤维蛋白原、vonWillebrandfactor和凝血因子VII,血小板聚集能力也是降低的。
红酒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各种抗氧化物,因此对于对抗自由基很有帮助。而葡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血管的伤害,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护我们的血管。国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脑卒中,都是因为血管受到了破坏,血管壁的弹性下降。家兔、大鼠、小鼠等动物研究显示红酒的抗氧化特性能够抑制早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末期斑块破裂导致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
5.每天一杯红酒是否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红酒虽然有一定好处,但是它毕竟是酒,还含有一定量的酒精,而酒精对人的健康还是有伤害的,因此尽管葡萄酒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是也是适量的摄入才好,如果一次性摄入过多,会造成肝脏的压力,不仅不能预防疾病,还可能导致醉酒伤身体。
尽管很多研究显示适量饮酒有益,但是目前鼓励从不饮酒的人群通过饮酒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仍然不足。大量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比如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大量饮酒还能导致肝硬化、癌症、胰腺炎、神经病变、摩托车事故、成瘾。有酗酒或者肝脏疾病个人史和家族史的人群应该禁酒。尽管如此,许多医学家认为少量饮酒对心脑血管系统有潜在的益处,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正式的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是否饮酒应该由医生和患者共同讨论决定。大量饮酒者应该减少他们的饮酒量,酗酒者应该克服酗酒。现在还没有充分理由建议从不饮酒者通过饮酒来预防心血管疾病,他们可以通过其它已经证明有效的预防方法,如运动、戒烟、降脂等来预防,以避免饮酒的不良副作用。对那些已经形成中等量饮酒习惯的人群并不一定要求其戒酒。为了保护心脑而增加饮酒量也是不正确的。因此,不管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个体都应该咨询医生,个体化评价饮酒潜在的利弊。
总之,不能为了患者的健康而建议其饮酒,但是适量的饮酒对健康是有益的。
节选自丁香园
原文发表于:Circulation,Jan;:e10-e11.原作者:PaulE.Szmitko,BSc;SubodhVerma,MD,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