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生命的“发动机”,时刻推动血液循环,为身体的各个器官提供能量,当“发动机”出现故障,而药物、手术或是器械治疗都无法让其恢复原有动能时,“换心”就迫在眉睫。在青大附院,从年至今,已有51名心脏病患者完成心脏移植手术,该院的心脏移植团队也成为生命希望的“梦之队”。
杨苏民(右)正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院方供图急性心梗患者重获“心”生年12月上旬,57岁的顾先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被送往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急救,而后被收入市南院区心外科,在心外监护室进行了20余天抢救。但顾先生急性心肌梗塞持续恶化,他的心脏已经无法正常工作,心脏移植是救命的最后方式。
经过完善检查发现,顾先生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脑血管还有三处狭窄。“患者的脑供血还不到正常人的1/3,术后会不会发生脑梗?会不会成为植物人或导致偏瘫?”这些都在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杨苏民心中打上了问号。
心脏移植不只是做一台手术那么简单,术前取心、术中换心、术后护心,整个过程要投入20多人,必须确保每个环节、每个流程都万无一失。在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青大附院心外科专家为顾先生“量身定制”了心脏移植手术方案,还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
“等待供心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一旦有了适合患者的供心,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心脏移植手术都要赶快进行,患者不能等,时间就是生命。”杨苏民介绍,供体的心脏离体保存时间只有6小时,缺血时间越长,心脏的质量及器官接受者的预后越差,生存率越低。
年12月29日,仅15天,顾先生就等到了和他配型成功的心脏。
青大附院心脏移植团队在多学科的无缝隙配合支持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换心”抢救行动,4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团队有条不紊地协作和默契配合,将一颗鲜活心脏成功移植进了顾先生的胸腔。随着血液重新注入,心脏欢快地跳动起来,生命再次以组合的方式重新绽放。
对于顾先生来说,手术结束意味着新生伊始,但对心脏移植的团队来说,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顾先生离开手术室进入监护病房后,团队的医生护士还要日夜守着,直到他生命体征稳定。目前,顾先生正在重症监护室治疗,病情逐渐平稳,很快将转入普通病房。
第50例心脏移植患者出院,青大附院举行庆祝仪式。院方供图7小时内“换心”又“换肾”56岁的高先生(化名)是一名重度尿毒症患者,患病近9年,在青大附院进行腹膜透析时,出现反复重度室颤。经过电除颤30多次,反复心肺复苏,并且采用了气管插管、上ECMO(人工心肺)等办法,高先生暂时被抢救过来,但情况非常不乐观。经过前期多学科讨论会诊,心外科与肾移植专家联合讨论,认为患者只有进行心、肾移植,才有生存的机会。
年4月26日上午9点20分,一场心、肾联合移植手术在青大附院启动。在心外科、肾移植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协调配合下,患者先进行了心脏移植。当供体心脏送入手术室后,心外科主任杨苏民戴上了特制手套,切除病心,精细分离粘连部位,将同种异体心脏原位移植,小心移送到高先生的心包腔内,将其与患者原来的心脏位置吻合好,迅速开始缝合。手术台下,麻醉团队时刻监测着高先生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状态,调整着用药。经过数小时奋战,心脏移植手术正式结束。
接下来进行肾移植。肾移植科主任董震介绍,要既快又好地完成移植手术,减少暴露时间至关重要。与心脏移植相比,肾移植血管吻合清晰,难度不大,肾的质量也非常好,患者很受益。最终,用时7小时,青大附院成功完成“心”和“肾”同步移植手术。
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衰疗效确切,但目前国内心脏供体极度缺乏,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等不到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部分患者不适合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替代选择。杨苏民团队在年12月完成了省内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术。
接受手术的患者黄先生今年59岁,手术前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扩张到正常人的两倍多,心功能却不到正常人的1/2,常规治疗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而且有很高的猝死风险,虽然符合心脏移植手术指征,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供体。医院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决定为其植入左心室辅助系统,也就是俗称的“人工心脏”。手术于年12月19日顺利完成,时隔两年,目前黄先生的心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共完成51例心脏移植手术据介绍,青大附院完成的51例心脏移植手术,几乎涵盖了心脏移植技术能救治的所有病种,除了常规的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病,医院少见的心脏病种。
在心脏移植手术实施之前,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者手术的全过程,包括病人评估、调整,供体的获取、分配,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排斥反应、感染预防,后期的恢复和远期的随访等,所有的细节都要了然于心。此外,还要处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器官分配系统的学习,移植中心账号的申请,同航空公司的沟通……“经常一天打多通电话,记录本写得满满当当。”杨苏民说。
8年时间内实施51例心脏移植手术,对青岛市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对市民来说,不用再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钱跑到外地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了。”杨苏民感慨道。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具医院,青大附院创造了省内多个“专业一流”,心脏移植技医院增添了新“招牌”。在杨苏民看来,心脏移植最大的优势是团队优势,内外科相互配合,软硬设备、人员、技术、辅助设施等在省内均属一流水平,有了这些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据了解,取得心脏移植执业资格并非易事,需要历经人员培训、软硬件准备、资料提交、手术室筹备,最终审核评定等。青大附院年成立器官移植中心,心血管外科于年开展心脏移植,由学科带头人杨苏民教授手术团队完成了青岛市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到年,青大附院3年间共开展心脏移植手术21例,供心缺血小于60分钟,术后两年生存率达到92%,患者生活质量高,均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年6月,医院正式获批心脏移植执业资格。截至目前,杨苏民手术团队已完成51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技术日臻成熟、区域优势明显,为广大终末期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