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西医的观点: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病因有两点: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症状。多伴有易疲乏无力。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但个人建还是要结合糖耐量实验来诊断。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消渴症的成病机理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变性冷淡。三消的症状也不是单一存在的,有的患者会二消或三消具存。糖尿病的危害我在这里就不祥述了,大家百度一下就应该知道。这个病西医同样是治不好的,服药只能控制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最后胰岛素都没有效果,病人后期是无西药可救,只能听天由命,切掉脚后根都是轻微的,后期的并发症实在太多!!
中医的治法有很多种,我们的老祖宗们有一套根治的办法,中药,针疗,艾灸疗法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我只具体讲艾灸疗法:
在讲艾灸疗法之前,我给大家讲慎重介绍一个经外奇穴:消渴穴,这个穴位很多医书上都没有讲,但是有奇效,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个消渴穴的部位在膈俞和肝俞的之间,你把膈俞和肝俞连成一条线,中点就是消渴穴!!!另有一个治糖尿病并发症脚麻的穴位,叫条口。膈俞穴下面有介绍,这里我先把肝俞和条口介绍给大家:
肝俞穴1.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2.位置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主调病症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其它:月经不调等。
4.穴位图5.取穴方法正坐或俯卧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处即第7胸椎棘突,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条口穴1.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2.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3.主调病症1.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两足无力,转筋,跗肿,肩臂痛;
2.其它: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脘腹疼痛,脚气等。
4.穴位图5.取穴方法正坐屈膝位。先确定腘横纹与外踝尖连线中点水平,从胫骨前缘沿该线水平向外侧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此穴。
糖尿病
艾灸取穴:脾俞、膈俞、足三里、天枢、大肠俞、阳池
艾饼选择:建议水行艾饼
症状分析
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的一种常见的新陈代谢障碍性疾病,隶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糖及血糖增高为特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又分为糖尿病1型和糖尿病2型;继发性为数不多。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的紊乱,使血糖、尿糖过高。进而又导致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多见于中年以后,男性略高于女性。
病因:禀赋不足、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机:阴精亏损,燥热过盛。
病位: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艾灸取穴方案
1.脾俞
调理肝、脾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2.膈俞
散热化血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
3.足三里
滋长气血,补肾益气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穴。
4.天枢
调理肝脾,排寒气,疏通大肠腑气,使得津生而便通。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5.大肠俞
传导津液,补气,梳理腹中气机
大肠俞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6.阳池
传生发阳气,沟通表里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辨证加灸
症状一:
*上消(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苔薄黄,脉洪数。
加灸:肺俞、大椎
肺俞穴
理气宁心,散发肺脏之热,清肺止咳
肺俞穴位于肺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大椎
祛除颈部寒气,预防颈椎病
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将颈部稍微向前倾,在颈部与背部交界附近找寻,可以触摸有一凸出的最高点是第7颈椎,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症状二:
*中消(畏热炽盛)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加灸:胃俞、曲池
胃俞穴
外散胃腑之热
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将两臂伸直紧贴身体,两肘尖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就是第11胸椎,向下数一节,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就是胃俞穴。
曲池穴
祛湿热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症状三:
*下消(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薄,脉细数。
加灸:肾俞、关元
肾俞穴
滋阴补肾
肾俞穴位于背的中点,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
关元穴
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症状四:
*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加灸:阴谷、气海、命门
阴谷
益肾调经,理气止痛
位于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气海穴
温阳益气
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命门
滋阴降火,接续督脉气血
命门穴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的正后方。
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施灸,建议1天1次,每次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艾”心小贴士
1.患者根据病情节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减少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2.戒除日常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浓茶等。保持情志平和,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3.食疗方:桑叶生津饮,桑叶10克、麦冬6克、山药6克,共研末,冲茶饮,每日1剂。
施灸顺序
据《千金方》记载,施灸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顺序。“先阳后阴”的意思是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后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在中医里,后背属阳,前胸属阴);“先左后右”指先灸身体左侧穴位,后灸身体右侧穴位;“先上后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后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后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灸前灸后注意事项及调养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温开水(水温应高于体温),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容易受凉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调。
2.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高热、昏迷、抽风、身体极度衰弱等情况时,不要施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3.失眠症患者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4.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5.灸后适当多饮水(水温烫嘴皮子为宜)或多食稀粥,因为艾灸过程中会通过皮肤蒸发一部分水分,多饮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的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7.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8.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饮酒、不吸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蛋白。不可饮食过饱,但可以少吃多餐。
9.灸后部分人会出现大便干的情况,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进行调理。
10.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睡眠要充足。
11.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
12.运动是最好的一种调养方式。灸后的运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为主,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艾生活健康舒女士
李先生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北京白癜风哪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