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困境

心律失常在总体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5.3%,其预后差别极大,从无症状不影响生活的良性心律失常到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等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药物治疗不仅可以单独治疗心律失常,也可以在射频消融或器械治疗前后多为补充,ICD治疗后也需要药物治疗来减少放电,改善生活质量,因此仍是防治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

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传统的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同时抑制了心室肌细胞内的峰钠电流,使动作电位在心室肌内的传导速度减慢,增加了折返的发生率,有可能导致单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增加了心律失常发生率。CAST研究的结果显示,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英卡尼、莫雷西嗪使心肌梗死后频繁室性早搏患者病死率上升,具有Ⅲ类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钾离子通道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QT间期,造成心肌细胞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使心律失常性病死率增加,胺碘酮能够抑制多种离子通道,对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性死亡,QT间期延长和较低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外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其具有具有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很多不良反应(肺,肝,甲状腺,皮肤)而使总病死率增加。FDA新近批准的治疗房颤的药物决奈达隆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率,β阻滞剂虽可减少心律失常性猝死,但对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差。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针对晚钠电流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剂在治疗浓度不抑制峰钠电流,不延长或仅有限度的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或QT间期,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可能不具有或仅有较低的致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且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因而针对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治疗可能是未来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方向之一。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csc.com/wadwh/53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