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保障为先↑免费订阅本刊
克隆(Crohn)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克隆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
克隆病-病因学理
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
(一)免疫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CIC)以及补体C2、C4的升高。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表现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克隆病患者出现关节痛,也与CIC沉积于局部而引起的损害有关。组织培养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的肠段,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失。
患者的巨噬细胞也有协同T细胞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攻击靶细胞而损害组织。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亦呈异常反应,说明有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低下;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常为阴性,均支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某些细胞因子,如IL-1,2,4,6,8,10,γ干扰素和α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有关。如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清和粘膜的IL2浓度增高,应用IL2能使病情恶化,而抗IL2受体的抗体能使之改善。有认为克隆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感染应用特异性的DNA探针以PCR方法发现2/3克隆病病人有副结核分支杆菌(MP)存在,但抗MP治疗疗效不显著,而且此菌也存在于正常人的肠壁,因此本病与MP感染关系不肯定,可能与诱导复发有关。此外,近年来倾向于克隆病与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无关。
(三)遗传近年来十分重视遗传因素。根据单卵性和双卵性双胎的调查,双生子共患克隆病的远较溃疡性结肠炎为多。北美犹太人患病的较黑人多,具阳性家族史达10%以上。家庭成员中同患本病的尚不能完全排除相同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发病的影响。近有认为本病患者染色体有不稳定现象。
克隆病-临床表现比较多样,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程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活动期和缓解期长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中呈渐进性进展。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状和急腹症表现,整个病程短促,腹部症状严重,多有严重并发症。偶有以肛旁周围脓肿、瘘管形成或关节痛等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腹部症状反不明显。本病主要有下列表现。
(一)腹泻常见(70%~90%)。多数每日大便2~6次,常无脓血或粘液;如直肠受累有里急后重感。
(二)腹痛常见(50%~90%)。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肠粘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浆膜受累、肠周围脓肿、肠粘连和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均能导致腹痛。以急性阑尾克隆病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8%,但克隆病病程中出现一般急性阑尾炎的可达14%~50%。
(三)发热占5%~40%。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四)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五)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少,量一般不多。
(六)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消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临床表现。
克隆病-辅助检查(一)血象等检查白细胞常增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失血、骨髓抑制以及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吸收减少有关。血球压积下降;血沉增快。
(二)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可阳性。
(三)血生化检查α1和α2-球蛋白增高,血内糖蛋白上升,粘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血清钾、钠、钙、镁等可下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溶菌酶水平上升,与巨噬细胞被破坏后释出该酶有关。
(四)肠吸收功能试验因小肠病变而作广泛肠切除术或伴有吸收不良者,宜进一步了解小肠功能(详见“吸收不良综合征”)。
X线检查
胃肠道钡餐造影能了解末端回肠或其他小肠的病变和范围。其表现有胃肠道的炎性病变,如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单发或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钡剂灌肠有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诊断率。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袢扩张和肠外块影。
内镜和活组织检查
内镜检查和粘膜活检有助于发现微小和各期病变,如粘膜充血、水肿、溃疡、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以及卵石状的粘膜相。病变呈跳跃式分布。经口作小肠粘膜活检对确诊十二指肠和高位空肠的克隆病有重要意义。
克隆病-鉴别预后诊断本病时应排除其他肠道感染和病变、血管病变和肿瘤等,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以及由其他病因引起的肠炎、结肠癌、小肠淋巴瘤、肉瘤、类癌、慢性肠道真菌感染、肠型白塞病。
本病多为慢性渐进型,虽可自行缓解,多有反复。绝大多数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可获得某种程度的康复。发病15年后约半数尚能生存。急性重症病例常有严重毒血症和并发症,预后较差,近期死亡率为3%~10%左右。近年来发现克隆病的癌变率也较高。
保
障
为
先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您的转发将使更多人受益:
①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②点击右上角-点击“发送给朋友”。
如何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