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zhou,China
年9月3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浙江省启动仪式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省卫计委王祯处长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的情况。项目浙江省执行主席王建安教授介绍了浙江省的具体项目执行方案。
霍勇教授指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项目是为了构建政府、社会、医院四位一体的STEMI区域救治网络,提高公众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意识;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规范二级预防,提高患者远期预后;通过建立对急救转运效率、医院救治水平和再灌注治疗比例等的考核评估以及质量反馈制度,进一步积累经验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加强区域急救体系建设
院前急救体系及院内救治体系是构成医疗急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则是科学构建医疗急救体系的关键环节。我国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系统分属于相对独立的医疗机构,目前两者仅仅限于表面和形式上的关联。院前医院医院救治能力的判断标准;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救治医师缺乏信息沟通,使医院不能在患者到达前完成必要的准备,最终会导致患者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医院接受最有效的治疗。
通过合理设置规划院前医疗急救网络,逐步建立与交通等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增强医院与急救中心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院前心电图传输等信息传递及早期预警,试行患者绕行急诊直接去导管室接受治疗的方式,从而缩短患者的总缺血时间。
2加强医院“胸痛中心”建设
国内外实践证明,“胸痛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多学科资源,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建立“胸痛中心”,优化院内救治流程,将进一步完善院内绿色通道建设。
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医院“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效果差别很大。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的指导下,国内已参照美国的模式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胸痛中心”认证制度。目前已经启医院的认证工作,并借此进一步修订我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及流程。
3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很多地区不能开展急诊介入治疗,医院更多实施了溶栓治疗。在再灌注时间窗内,就诊于无医院的患者涉及到区域转运治疗的问题。因此,在以急诊介入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再灌注治疗策略。利用区域救治网络探索STEMI患者的转运模式,并合理开展医院溶栓治疗、转运介入治疗、溶栓联合急诊介入治疗的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提高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
4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与医务人员培训
STEMI患者一般有4种就诊途径:院外发病自行就诊、急救车从发病地点转运、急救车从外院转运、院内发病。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1期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患者以自行就诊所占比例最大。公众缺乏心肌梗死的防治知识,不了解疾病的症状或预警信号,导致医院就诊。患者不通过呼叫救护车转运而自行就诊,不仅耽误了就诊时间,而且增加了院外死亡的风险。医院,患者由于相关知识匮乏,加之有时掺杂医患之间信任度的问题,患者不接受或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后才同意再灌注治疗,导致其获益显著降低。因此,建立公众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健康认识及自救意识,使患者出现症状时能在第一时间求助院前急救机构,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意义重大。
浙江省执行主席王建安教授表示,浙江省的目标是积极建设急性心肌梗死区域急救体系,为提高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缩短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而努力。医院的遴选原则是年直接PCI例数在50例以上,具备7/24小时的急诊PCI团队,与当地、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心内科主任同意参与项目,同意实施院前心电图远程传输,同意使用项目监察和使用源文件,愿意对院前急救系统,合作非pPCI医院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项目培训。最终入选浙江省STEMI医院有浙江大医院、浙江大学医院、浙江大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宁医院、温医院、温医院。《门诊》杂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