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泌尿系统疾病的遗传咨询六青年性肾消耗

青年性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综合征(juvenilenephronophthisisandmedullarycystickidneydisease,JNPHMCKD)是一组常染色体遗传性肾脏疾病,临床以多尿、烦渴、贫血、生长发育迟缓并最终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疾病,其以临床、超声、病理及基因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因起病隐匿且无特异性,往往易延误诊断及治疗。本病肾功能不全进行性进展,预后差,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的时间与遗传方式和性别无关,从诊断到肾脏替代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4年[1]。

1流行病学

JNPH-MCKD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少数可以散发。JNPH-MCKD是一种罕见病,截至年,全世界仅报道余例,国内仅报道10余例。由于早期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是儿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约占10%~25%[2]。近年来随着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对于JNPH-MCKD诊断病例越来越多。

2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JNPH-MCKD是一组常染色体遗传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大、致病基因众多、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无明确对应关系,目前已发现超过20种基因突变可引起JNPH-MCKD。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分为几种常见类型[3],具体见表1。

表1JNPH-MCKD根据致病基因不同的常见分类[3]

JNPH-MCKD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肾脏大小多正常,囊肿主要出现位于肾脏的皮髓交界区,早期仅可见球旁纤维化,晚期出现管状基底膜崩解、管状萎缩伴囊肿形成、间质细胞浸润伴纤维化“三联征”。巨噬细胞浸润所致的肾小管间质性炎症,以及发生终末的间质纤维化[3]。

早期病变轻微,部分表现为肾小管和间质炎症细胞的浸润,致肾小管功能受损,使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晚期肾脏外观皱缩,表面呈小颗粒状,切面可见肾脏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皮髓质均变薄。肾脏皮髓质交界及髓质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肿分布。光镜下,广泛肾小管萎缩、扩张,基底膜增厚,间质纤维化以及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髓质囊肿为重要特征,定位于远曲小管和髓质集合管。此外,有非特异的肾小管间质变化,肾小球周围及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和玻璃样变。电镜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基底膜增厚、分层、皱缩。免疫荧光阴性。因而,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表现类似[2,4]。

3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JNPH-MCKD是一组常染色体遗传性囊性肾病,以肾髓质囊肿形成及隐匿进展性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依遗传方式、起病年龄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即成人型及儿童型。是导致儿童及青年终末期肾病常见的原因之一。成人型多发病于成人,即表现为肾髓质囊肿病(MC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括MCKD1和MCKD2突变;多表现为肾脏病变,肾外表现较少。儿童型又叫青少年型肾单位肾痨(JNPH),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患者散发[4,5],常见NPHP1(青年型)、NPHP2(婴儿型)、NPHP3(青春期型)突变,终末期肾病发病年龄:NPH病人通常于20岁以前发生,MCKD病人往往成年后出现终末期肾病表现。

JNPH-MCKD常见临床特征如下:

(1)首发症状常为多尿,伴烦渴、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晚期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如氮质血症、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继发甲旁亢等。

(2)实验室检查可见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氯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表现及低比重尿等肾小管浓缩障碍表现。

(3)肾外表现:肾外器官的表现形式:NPH中仅NPH1存在肾外表现,可出现视觉运动性运用障碍、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缺损和小脑蚓部发育不全、肝纤维化及锥形骨骺等表现,而MCKD均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表现[1]。部分患儿有肾外表现,包括并发眼、脑、骨骼或肝脏等异常,其中色素性视网膜炎较常见,可致失明[2]。

4诊断及鉴别诊断

4.1诊断

4.1.1临床表现

(1)无特异性,起病隐匿,常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就诊。

(2)可有多尿、烦渴(夜间规律饮水)、贫血、尿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尿比重低、继发性遗尿、生长发育迟滞及肾功能衰竭表现。

(3)幼年NPH可有肾外表现(眼、肝脏、骨、小脑等病变);MCKD可出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等表现。

4.1.2影像学表现

肾脏可缩小或正常,囊肿发生于皮髓交界处,有别于多囊肾(肾脏显著增大,囊肿均匀分布于整个肾脏)。

4.1.3病理表现

以肾小管和肾间质为主,表现为三联征,即肾小管基底膜完成性破坏、表现为不规则增厚或变薄;小管萎缩和囊性变;肾间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疾病早期肾小球仅表现为球周纤维化。

4.1.4基因检测

(1)NPH基因:儿童常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PHP1等多种基因突变。

(2)MCKD基因:成人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MCKD1和MCKD2突变。

4.2鉴别诊断

4.2.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肾脏体积增大,皮质、髓质均有多发、大小不等囊肿,并常有肝囊肿、颅内动脉瘤等肾外表现。目前已明确的致病基因为PKD1、PKD2。

4.2.2髓质海绵肾

一侧或双侧肾内单个或多个锥体内集合管的囊性扩张。罕有引起肾功能衰竭者,反复血尿伴尿路感染,时有肾绞痛和肾脏小结石排出,可有轻度肾浓缩功能减退及高尿钙症。

4.2.3肾小管酸中毒

常有水电解质紊乱及多饮、多尿,可有肾结石、骨软化、生长发育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但尿呈碱性(或中性),无氮质血症,尿比重在1.20以上。

4.2.4尿崩症

以烦渴、多饮、多尿、低比重尿为特点,常无其他症状。

4.2.5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常见于单一甲状旁腺腺瘤引起,主要特征为高血钙症,肾结石、肾钙化症状(如肾绞痛、血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骨质脱钙表现(如骨质疏松、骨痛)。

5治疗与预后

作为一种多脏器受累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殊方法能防治肾髓质囊肿形成和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本病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一般可针对水、电解质失衡和贫血,采用对症治疗。在肾功能衰竭前补充足够的水和盐十分关键,尤其是婴儿和儿童,以防止脱水和失盐。若肾功能仍进行性恶化,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行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有一定价值。肾功能虽平稳,但肝功能可能进行性恶化,因此目前正在寻求肝、肾联合移植中。迄今未见髓质囊肿在移植肾复发的报道。本病预后差,不可避免地发展至ESRD,肾功能衰竭的速率与遗传方式和性别无关。

6病例分析

6.1病例总结

患儿男性,9岁5个月,因发现“肾功能下降半年”于年就诊。年10月因眼睑水肿,医院,发现肾功能下降,无血尿及蛋白尿。医院行肾活组织检查诊断为“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无特殊及长期用药史,患儿自7岁以来夜尿多,2次/夜,既往1次/夜。患儿为足月顺产儿,智力发育正常,生长迟缓。患儿姐姐(Ⅲ:10)于1岁时发现贫血,6岁时因发热(40℃)不退,在医院发现尿毒症,1个月后病故。患儿父亲尿沉渣检查红细胞0~3个/HP,尿蛋白微量,比重1.,患儿母亲尿沉渣检查红细胞1~2个/HP,尿蛋白阴性,比重1.。父母否认近亲婚配。家系图见图2。查体(阳性体征):体重23kg,身高cm(母亲身高cm,父亲身高cm)。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双侧眼睑略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6g/L,尿沉渣检查正常,尿蛋白阴性,比重1.;AST54.8U/L,AST92.1U/L;BUN16.6mmol/L;Scr.7μmol/L,Ccr8.76ml/(min·1.73m2)。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检查,左肾8.1cm×4.3cm,右肾7.6cm×3.2cm,形态欠规整,肾被膜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双肾血流信号明显下降,双肾盂轻度分离,肾实质回声增强,印象为双肾弥漫病变。

病理学检查: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管弥漫性萎缩,多数管腔扩张呈囊状,肾小管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肾间质多灶状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其他:眼底、眼裂隙灯检查及视力均正常。基因检查结果:患儿仅del-16、D2S和RanBP11/12三者PCR扩增产物为阳性,其他PCR扩增产物为阴性。

患儿父母上述微卫星和内参标记PCR扩增产物均为阳性,说明该患儿存在NPHP1基因的大片段纯合缺失(kb),即(NPHP1,DEL)。

图2家系图

6.2病例特点

(1)患儿起病隐匿,以夜尿多、水肿为主要表现,有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临床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

(2)患儿具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考虑可能为遗传性肾脏疾病。

(3)患儿有夜尿多、贫血、生长迟缓表现,结合患儿肾脏病理结果符合青少年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NPHMCKD)病理“三联征”(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表现为不规则增厚或变薄;小管萎缩和囊性变;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的特点,拟诊为NPH-MCKD。

(4)系谱分析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考虑肾消耗病。出现肾功能衰竭年龄为9岁,考虑少年型肾消耗病。

7遗传咨询

青少年肾消耗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患者同胞发生疾病的风险为25%,有助于家庭的生育指导。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表现为慢性肾衰竭的症状,无明显的血尿和蛋白尿,无高血压;虽属于囊性肾脏疾病范畴,但囊肿多在疾病晚期出现甚至影像学检查检测不到囊肿。

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病变三联征,即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表现为不规则增厚或变薄;小管萎缩和囊性变;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而肾小球病变轻微,早期仅表现为肾小囊周纤维化。肾脏病理对疾病诊断有辅助诊断价值,但该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困难。

基因诊断被认为是唯一确诊方法,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该病的基因诊断。基因检测对象应限于有症状者,而对于无症状者不主张进行基因诊断,因为患儿肾功能正常时基因诊断结果对患儿治疗无较大帮助,对于先证者无症状的兄弟姐妹,建议每年检查肾功能和肾脏超声,以便早期发现肾功能受累并予以及时治疗。

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应重视对家族史的询问,必要时对家族成员进行尿沉渣检查,对于临床疑似,且有家族史的病例,首先需绘制家系图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若遗传特点为代代发病,男女发病比率相等,则考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MCKD);若家系中同代多人发病,男女均有发病,则考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PH)。NPH-MCKD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严重的遗传病,很易传给下一代,有病史的家族应接受产前遗传指导,减少后代发病率。

虽然,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NPH-MCKD患者预后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目前仍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该病的分子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同时也为该病的症前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随着社会进步,大众医学知识的提高,遗传咨询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有家族性遗传病史的育龄夫妇都希望得到合理的指导,医师提供客观、全面的咨询,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社会人口素质都十分有益。

来源:今日遗传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csc.com/wadzz/111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