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克山病防治70年历程惊鸿一瞥

点击上方“   克山病进入医学观察视野肇始于我国东北日据时期的一场爆发流行事件,历史资料这样记载:“年秋,龙江省管辖克山等县发生原因不明之疾患,死亡频发,其发生情况颇似鼠疫。当即由省公署、民生部卫生司、日军当局、满铁总局等卫生关系者共同讨论,决定暂按鼠疫疑似症加以处置。以后判明并非鼠疫,遂于12月解除鼠疫处置之大部分,但对本病之本态仍未判明,各方认为对此种‘北满之奇病’,颇有调查研究之必要”。为此,伪满洲国年成立了专门调查委员会,组派医界人士到病区进行调查,并在克山县西城乡号屯(现光荣村)建立“奇病研究所”,后经尸体解剖和细菌学检查证实该病实质为一种慢病程心肌障碍症,而非任何急性传染病,但始终不能确定其病因,遂于年1月以发现地命名,并沿袭至今。克山病患者通常有头晕、胸闷、剧烈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几小时至数天后死亡。根据临床表现,病区俗称其为“快当病”、“吐黄水病”、“攻心翻”,还有“羊毛疔”或“下寒”等,但应注意它们并不是严格医学意义上的同一种病。

  克山病不仅限于克山县一隅,新中国成立前北方多个地区也有发病报告,如黑龙江省的克东、德都、北安、依安、富裕、甘南、龙江、安达、青冈、兰西、绥棱、铁力、木兰和五常;吉林省汪清、抚松、辉南、靖宇和通化;辽宁省清源、新宾和桓仁;热河省围场和沽源,还有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等一些病区。在国外,朝鲜长白山东麓地区和日本长野县(信州)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报道过疑似病例,但没有最终核实。关于克山病最早发生的年份由于缺乏资料无从考证,据克山县县志年记述过相似病状,陕西省黄龙县金灵寺碑文上刻有清咸丰年间即年以来当地大流行“吐黄水病”瘟疫。总之,克山病是近代新出现的疾病,迄今被认为中国大陆独有。建国前在东北虽有少数学者出于个人兴趣研究克山病的发生原因,但由于发病未波及日本侨民加之各地连年战乱,当时官方未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经济重建困难时期(-年):30年间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爆发事件各地此起彼伏,北方11个省先后出现3次发病高峰年(、、年)。建国之初,急型重症克山病病死率在一些地区高达85%以上;进入60年代,病情更加迅猛发展,病区覆盖从东北到西南,包括黑、吉、辽、内蒙、冀、豫、鲁、晋、陕、甘、黔、鄂、川、滇、藏共15个省份个县(由于行政区划变更,现统计为16个省区个县个乡,受威胁病区乡人口数多万);进入70年代,流行强度趋于减弱。概括流行特征:病区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呈灶状,多分布在低山或丘陵地带,有些发病点逐渐连接成片;气候以湿冷、昼夜温差大为共同特点;呈明显的季节多发,在北方病区寒冷冬季和西南病区夏秋梅雨季多见;主要危害农业人口,尤其是生育期妇女和断乳后学前儿童,约1/3家庭有多名成员罹病,而混居的职工户基本不发病。根据病程和心功能状态临床上将克山病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60年代中期以后小儿亚急型克山病成为常见病型,各型可相互转化。

  面对如此肆虐的流行态势,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冬天,原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派出调查组专程赴克山县号屯进行病情调查,发现该地人口组成呈衰退型,在当地人口死亡原因中,克山病占首位,达46.6%。年10月,黑龙江省卫生厅组织人员对克山县进行全面病情调查,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年冬,黑、吉、辽、陕等省的高等医学院校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深入克山病病区,开展了流行病学、病理学、病因学及临床诊断的研究,探寻有效治疗办法。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克山病防治讨论会,制定了克山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并探讨了病因。年,全国性的克山病防治研究委员会组建,并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德都县的重病村建立研究基地。年,克山病作为要积极防治的疾病之一被列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年冬春之交,东北地区再度爆发流行,中央卫生部当即指派从事流行病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国内一流专家深入到病情最严重的克山、北安、德都、抚松、靖宇、黄龙等县开展防治工作。年3月,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年11月22日改为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常设办公室作为执行机构(简称北办),加强了对克山病防治工作的领导。随后,在各重病区相继成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克山病防治网络、病例报告制度和培训大批基层卫生人员。年,北办组织有关专家,对黑、吉、陕、甘4个省的重病区进行为期3个半月、行程逾万里的病情考察,当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国克山病学术座谈会,确定了“在加强现有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要开展病因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和西安医学院分别建立克山病研究室,成为一支骨干专业技术队伍。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强防治克山病工作意见》,要求各病区务必落实防治力量、治疗器械和防寒物资。年,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派医疗队到黑龙江省尚志县、克山县开展克山病防治工作。年,周总理指示“要把克山病病因搞清楚”,随即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和卫生部调动全国多学科专家到克山病病区开展了调研工作。

  现场防治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出“三防四改”(防寒、防烟、防潮,改良水质、改变饮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和改善居住环境)大围剿式综合预防措施,以及坚持对急型、亚急型和慢型急发患者实施“三早一就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抢救)救治原则,收到了明显效果,病死率控制在45%以下。而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经历了艰辛探索。50年代,临床抢救急型重症克山病患者一般采用强心药和升压药,如大量樟脑、去甲基肾上腺素或洋地黄类药物静脉点滴,但疗效都不理想。病区村屯接二连三地突发病人,医生们如同消防队员疲于往诊,面对死神却回天无术、爱莫能助。年底,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副教授在克山县北合大队尝试使用冬眠药物与心肌代谢需要的葡萄糖补液注射到一名重症患者静脉里,并一直守护,意外地看到病情转危为安,在接下来的几个病例身上也都有良好效果,临床治疗领域迎来了第一缕曙光。年,西安医学院王世臣医师在陕北病区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时也意外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后疗效特别明显。报道后,位于北安市的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业务人员立即采用此法,经反复临床实践摸索出12.5%维生素C“露头打一针”效果最佳,从此我国克山病的救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急型、亚急型患者的病死率由60年代初45%左右逐渐控制到20%以下。另外,预防医学方面,我国卫生、地学和农学工作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在因缺硒而死亡的动物白肌病启发下,-年,西安医学院克山病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陕西省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在陕北和黑龙江病区先后开展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现场试验,见到了可喜苗头。年,小分队在四川重病区的防治试点中,进一步肯定了亚硒酸钠的预防效果。其后,在全国10个省、区的69个病区县,万多人扩大试用了硒预防,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沈阳林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西安医学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等单位,对全国20个省(市、区)的多个病区和非病区的近万份水、土、粮、菜及人体头发和血液样品做了微量元素分析,证明克山病病区的自然环境处于缺硒地带,生活在病区的人群体内环境也呈硒缺乏状态。年9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小分队主持,在四川省西昌病区召开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观察总结交流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口服亚硒酸钠的确能显著降低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新发,预防剂量安全、使用方便、费用低廉,适宜推广。这项工作基本解决了应用药物预防克山病发生的燃眉之急,是防治领域又一重大科技成果,于年获得了国际生物无机化学的施瓦茨奖。

  在病因研究上,年后已突破建国前的一氧化碳中毒等假说,对病区的内外环境、地球化学特点、“水-土-粮”食物链以及生物因子(包括真菌、病毒及其毒素)的致病作用等方面做了多种宏观和微观的科学探索,其中特别注意微量元素在病因和发病环境上的作用,使病因学说逐渐集中。对于硒在克山病病因和发病学上所占的位置,各派学者的观点也日趋一致,即人体内外环境缺硒是造成克山病发病的原因之一,但缺硒不是唯一因素。人们开始注意多种致病因素可能存在着复合作用(年在日本东京国际心肌病大会上,于维汉教授就硒与其它因子的关系发表意见,正式提出“缺硒+α”的病因学说),并列入“七五”“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总之,克山病病因虽未阐明,但随着防治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防治措施日趋完善,以降低发病、减少死亡为目标,采取了三道防线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三道防线即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落实“三防四改”和补硒措施控制克山病可能病因及诱因;对已发生的急型患者,采用亚冬眠适度补液和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及时就地抢救并转入院治疗;采用家庭病床和中西医结合办法治疗不稳定潜、慢型克山病患者,防止病情恶化和急发。长期口服洋地黄制剂并生活指导,使慢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的5年存活率可达75%。然而,由于当时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贫困与克山病发生如影随形,防治工作时刻不能松懈。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年):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全党工作重点从下一年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广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大幕,从此我国乡村生活状况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各病区急症克山病发病突然出现断崖式跌落,到年底,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不及历年平均值的1/20。至90年代,已不见急型患者,亚急型患者仅限偶发于四川、甘肃等少数历史重病村,全国克山病发病谱发生了顺位变化。多年监测表明,只有慢型克山病散发,而潜在型克山病在查体时才被发现,整体病情处于消退静息状态。

  这一时期的主要防治工作,一是开展多学科研究大合作。年,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和卫生部共同批准组织全国7个省(市)的16个防治科研单位,包括流行病学、生态环境、病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多人,于维汉教授任组长,在云南省楚雄州进行了历时3年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对10个病区点的名儿童进行物理学、生化学等检查,获得病理切片5张,采集岩、土、粮、血、发、尿样份,共获得12万个科学数据,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现场调查研究取得了多个领域的重要进展;在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证明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线粒体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代谢性心肌疾病。这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病区的急型、亚急型发病人数逐年减少,病情趋势基本稳定之后,防治工作重点转向西南地区的一项战略决策。二是全国统一病情监测。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建立全国性重点监测点的通知》。年,开始每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牵头实施全国重病区省份克山病哨兵监测;4-7年,方案进一步要求每个监测点样本量不低于人,应答率85%以上;9-年,监测内容修订为“病例搜索+重点调查+硒水平监测”;年及以后,监测范围再次集中于重点病区,强调新病例检出。连续多年监测未发现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病例,检出类型为潜在型和慢型,且检出率较低,全国克山病总体病情达到基本控制水平。三是各级政府积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从70年代末,大多数重病区省份进行补硒,甚至有些补到0年以后。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支持克山病重病区省份的防治工作,包括患者治疗与自我管理和投放硒碘盐预防克山病新发。在“十二五”地方病防治规划中,设定以乡为单位基本消除克山病工作目标。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居民营养水平,膳食不再单一,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粮食商品化交换减少了克山病病因暴露机会。近年来,克山病新发病例罕见,现患经逐年死亡而剩下的人数也迅速递减,因此彻底消除本病的潜在危害,应针对分散病例或贫困家庭啃硬骨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继续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组织编写指导性文件,聚焦克山病防治重点问题,明确行动时间表与路线图。在《“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中,设定目标是保持基本消除克山病状态,其中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11个省份的全部病区达到消除目标。在《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0年)》中,进一步将克山病防治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综合施策以巩固克山病防控成果。攻坚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调整病区种植结构和防寒、防烟、防潮等措施改善居住条件,降低致病风险,实现急型、亚急型克山病零发病;开展信息化管理,进行病情监测评价全覆盖,对现症慢型克山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个案管理,每3个月进行1次病情随访,并给予药物救治;将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患者全部纳入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开展精准救治,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推进一站式结算;对患者家庭采取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帮扶措施,加快脱贫步伐,阻断因病致贫、返贫的代际传播。

三、结语

  克山病病情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发生-增长-消退”的流行演变过程。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克山病病情得以有效控制的原因,一方面是党和政府对克山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领导,充分依靠专家,经多年不懈努力进行综合干预;另一方面是致病因素的自然消长规律,主要是病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精准脱贫政策使病区群众在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除了克山病致病因子作用。实践证明,搞好地方病防治工作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作为贫穷落后条件引发的地方病,克山病可防可治,而防治努力只有与脱贫致富工作结合才能长治久安。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昔日采用的多数预防措施已被融合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中。未来持续消除克山病策略还要抓好病区健康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这两个“牛鼻子”。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患病例生物样品资源和新发患者病区自然环境遗存的最后机会,按线索深入研究克山病病因。

作者:孙树秋

编辑:刘佳宁

长按图标

一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csc.com/wadzz/128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