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2(04):-
作者:张飞飞,党懿,郝清卿,李树仁,齐晓勇
摘要
目的
探讨≤3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6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岁及以下的26例患者为青年组,按照1:2比例选取同期住院的52例30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史等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其进行随访,比较发病30d内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1)青年组中男性、吸烟、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KillipI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A型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三支病变、分叉病变、C型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0d内青年组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岁心肌梗死患者具备男性、吸烟、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A型病变为主,发病30d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日益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既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群中心肌梗死及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为3%,近年来有逐渐升高趋势[1]。目前,临床研究多集中于中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防治,30岁及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报道较少。该人群较中老年处于不同人生阶段,且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对于该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本研医院的30岁及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从而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连续入选自年1月至年6医院心脏中心确诊的30岁及以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6例为青年组。按照1:2比例,选取同期住院的52例30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年《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符合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既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必须具备:(1)心脏生物标记物升高,以及以下2条标准中任意1条(①持续性胸痛症状;②心电图示ST-T动态改变、病理性Q波、新出现的左束支阻滞)]。
1.2诊断标准
(1)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史、吸烟指数、合并疾病(如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个人史。(2)疾病的诱发因素包括劳累、情绪激动、精神压力增大、酗酒、熬夜等。(4)依据18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心肌梗死部位。(5)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为标本,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尿酸、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VLDL-C)。(6)入院后24h内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各项心脏超声指标。(7)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或择期经桡动脉、股动脉行冠状动脉多体位透照,以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大于50%定义为冠状动脉病变并判断罪犯血管;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依据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标准急性分型(A、B1、B2、C);依据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合适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保守治疗)。(8)记录患者发病30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脏停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3诊断标准资料收集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为父亲≤55岁、母亲≤65岁诊断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为至少两次非同日测定血压压≥/90mmHg(1mmHg=0.kPa)及目前接受药物降压治疗。糖尿病为具有典型糖尿病临床症状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1mmol/L,糖耐量(OGTT)试验2h血糖为11.1mmol/L]及目前接受药物降糖治疗。高脂血症为TC>5.2mmol/L,LDL-C>3.37mmol/L,HDL-C<1.04mmol/L,TG>1.76mmol/L。吸烟为吸烟史至少6个月。长期吸烟史为吸烟指数超过年支者,吸烟指数等于吸烟年数×每天吸烟支数。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青年组男性、吸烟、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KillipI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体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血清LDL-C、TC、T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心肌梗死为主,多数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详见表1和表2。
2.2两组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主要累及前降支,且多为A型病变(P<0.05)。对照组中三支病变、分叉病变、C型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两组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青年组30d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发病30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取得与既往研究相似的结果,即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备男性、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血管危险因素[3,4]。青年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本研究中男性发病率高达96.15%,这可能与该患者人群具有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生活习惯,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紊乱,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而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此外,体内激素水平影响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既往研究发现,雄性激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程负相关,男性雄性激素在20~24岁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雄性激素水平下降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青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能够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5]。青年组患者吸烟比例为较对照组升高,可能与青年患者具备盲从性及伴随年龄增长对吸烟危害的认知能力提升相关。吸烟可导致组织缺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可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升高纤维蛋白原浓度,诱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此外,吸烟尚可直接作用于冠状动脉及心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既往临床研究表明,戒烟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6]。青年组患者高脂血症比率、体质量指数及血清LDL-C、TC、T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该人群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锻炼及该人群不具备定期检测体内血脂浓度意识相关。因此,对于具备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青年人群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健康饮食、培养健康意识,从而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本研究中青年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8例,均为3级高血压且病史至少年以上未规律应用药物治疗。长期血压增高可损伤血管内皮使LDL-C易于进入血管内膜,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下组织的暴露可诱发血小板的黏附、集聚。因此,应提升对于青年发病的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事件的预防。
本研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7,8],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为单支病变,且主要累及前降支以A型病变为主。两组中均有部分患者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50%,青年组患者中比例高于对照组。进一步随访研究两组患者30d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现青年组患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原因为青年组患者多为单支血管病变、心功能轻度受损、多数接受再血管化、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及自身调节能力强,而对照组患者高龄、病程长、抵抗力差、合并多种疾病、合并多支及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受损明显相关。但青年组患者仍具有较长的生存周期,急性心肌梗死对其远期身体、精神、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青年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疾病将会给青年造成身体、精神、财富极大创伤,做好该人群的预防、诊治具有重要临床、社会、经济效益[9]。本研究结果显示,≤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男性、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体质量指数升高,又具有该人群临床特点如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以A型病变为主,短期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低,临床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应提高该青年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并开展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由于本研究对象特殊性,入选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