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世界各地的超市都销售大量的饮料、酸奶和膳食补充剂,声称能够帮助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并减少其它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菌数量。这些有益菌也可能被用于预防或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营养学家AzitaHekmatdoost在《AdvancesinNutri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theGutMicrobiome,andDiet”的综述中阐述了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人类肠道是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的家园,这些微生物所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类自身基因数量的多倍。因此,微生物的活动能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微生物基因编码的一些蛋白质,比如酶,在生理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至少有一个因素是肠道致病菌的数量增加。因此减少肠道致病菌的数量会有助于改善肝脏健康。产生这种作用最可能的机制是脂多糖,是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构组分。这些分子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从肠道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与免疫系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发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许多证据表明肠道细菌会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也就是菌群失调,就与肝脏损伤有关。比较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发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健康状况的菌群差异。
例如,一些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比较常见的细菌类型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能量,导致肥胖,肥胖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风险因素。更具体、更微妙的问题与内毒素有关。菌群失调不仅增加了来自肠道细菌的内毒素的释放,也使肠道通透性增加;结果,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通向肝脏的门静脉。
菌群失调也会造成参与调节对感染和损伤的炎症反应的蛋白复合体的缺乏,增加炎症损伤,使更多的内毒素进入肝脏。
因此,尽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名字中含有“非酒精性”,但实际情况更加复杂,细菌产生的酒精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Micalis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家PhilippeGérard将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肠道细菌移植到正常小鼠体内,结果受体小鼠体重正常,而发展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这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菌群失调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的肠道菌群变化的细节仍有疑问。许多研究分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的差异,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然而也有一些发现,例如,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肥胖者肠道中硬壁菌门的某些特定细菌数量增加。然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硬壁菌门的某些细菌丰度降低而副拟杆菌属和阿里松氏菌属的细菌丰度增加。这些联系的重要性仍在探索之中。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一些儿童和青少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模式与成人不同。
鉴于肠道菌群变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以及我们是否可以对它们采取任何措施。这比仅仅用糟糕的饮食来解释要复杂得多,但是饮食确实最重要的调节因素。
香港中文大学的VincentWong及其同事研究了益生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但是仍有需要改进和进一步的更大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从肠道进入肝脏的内毒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有关。VincentWong正在进行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肥胖人群进行粪菌移植的有效性,他们希望阐明通过直接干预肠道菌群是否可以有效地治疗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年的一项报告中,沙特阿拉伯的研究人员KamalAdelAmin和HessahMohammedAlmuzafar研究了在大鼠饮食中添加益生菌的影响。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阻止了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这一发现表明,益生菌补充剂可能会给那些难以改变饮食习惯的人们带来希望。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在肠道内的细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未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或许将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