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让返乡青年“逆袭”
11月11日早上9点,寒意阵阵。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村民黄良华正忙着给自家的猕猴桃树剪枝。
“剪枝是个技术活,直接关系到明年果树长势和收入,必须亲身做。”黄良华笑着说,70亩的猕猴桃,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剪枝。5年来,从4亩杂草丛生、无人管理的“老果园”,到70亩现代化果园,猕猴桃产业扶贫项目让黄良华的生活产生着巨大变化,这位2010年的“负债”回乡创业青年,如今已成为年收入超过20万的种植大户。
2010年,随着女儿的出身,在浙江漂泊了18年的黄良华决定回乡发展。回乡的前一年,黄良华给一家工厂开车,每一个月2000多块钱。“在外工资低、生活本钱高,落不下甚么钱,但一直没啥好机会。听说乡里准备发展猕猴桃产业,就回来了。”黄良华说。
平滩村支书蔡仁政回想,5年前,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之一,全村人口387户1186人,其中贫困户135户294人,以种包谷为主,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回乡时家里的情况,黄良华至今记忆犹新:一间老旧的红砖房、1台黑白电视机、4亩杂草丛生的果园。
黄良华决定在家里的老果园种植猕猴桃。“当时拿着盖有村委会公章的借条想去信用社贷款2万,信用社知道我家的经济情况,终究只贷到了3000。”黄良华说,无奈之下,他只能四周找亲戚朋友去借,终究凑了5万多,用于购买猕猴桃树苗、支架和果园道路修建。
2012年,修文县开始大力实行猕猴桃产业化扶贫项目,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猕猴桃产业发展,免费提供猕猴桃果苗。同时对T型水泥架材给予每一个30的补助,黄良华也拿到了1万多的补助。“那几年正是投入的高峰期,每一年的收入都投果园里去了,手上没有钱,政府的支持解了迫在眉睫。”黄良华说。
2013年,黄良华的猕猴桃园开始有了回报,当年收入到达5六万。收入上来了,家
2014年,黄良华又新增了10多亩的猕猴桃,年收入到达12万,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2015年,黄良华猕猴桃产量达3万多斤,除去农资本钱,纯收入有10万。他还加入村里种植大户组织的圣潮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负副社长,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平滩村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1.2万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以上,从典型的贫困村迈向富裕村。
随着产业越做越大,黄良华开始在果树品质提升上下工夫。“精品果园是发展方向,合作社也在发动村民推动果园的绿色防控,用杀虫灯、粘虫板,施有机肥,提升猕猴桃的品质。”黄良华说,他准备去江浙一带开辟市场,希望通过努力让村里的猕猴桃香飘更远的地方。
本报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