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主诉
HBsAg阳性30年,反复肝功能异常1年余,眼黄、尿黄、纳差10余天。
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30年体检时发现HBsAg呈阳性,期间未行有效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于入院前10余天患者于“饮酒”后两日出现尿色加深如浓茶状,皮肤、巩膜出现黄染,食欲减退明显,进食后感恶心明显,患者未予重视,黄疸呈渐进性加深,入院前两天患者自感食欲较前改善,但黄疸仍呈加深趋势,遂来我科住院治疗。
查体
T36.8℃,P88次/分,R19次/分,BP/82mmHg,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可疑,双下肢水肿。余无阳性体征。
既往史
慢乙肝病史30年,2年前于发现“脑肿瘤”,复查未见明显进展,未予治疗。
个人史
患者长期生活于本地,吸烟20余年,平均20支/日,未戒烟。饮酒20余年,以饮用白酒为主,平均1斤/日,持续约10余年,近两年饮酒量有所减少,约10余次/月,2两/次,未戒酒。
辅助检查
1月29日查:WBC5.7×10?/L,中性比67%,PCT0.ng/ml,PTA35.3%,INR1.62,ALT40U/L,AST96U/L,TBIL.2μmol/L,DBILμmol/L,TBA.23μmol/L,PLT×10?/L;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轴正常,U波增高,建议测血钾;胸片:两下肺纹理明显增粗;颅脑+腹部CT:1.肝脏形态改变,重度不均匀性脂肪肝,脾大,副脾,腹水;2.胆囊壁肿胀毛糙,多系继发性改变;3.大脑镰右侧钙化灶;4.中间帆腔形成;5.老年性脑改变;乙肝五项:HBsAg(6.37IU/ml)、抗-HBe、抗-HBc阳性,高敏HBVDNA未检测到。
临床诊断
慢加急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
治疗
在综合内科基础上,分别于年1月30日和2月2日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DPMAS+PE)治疗,治疗结果如下:
疾病转归
经综合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胆红素呈逐渐下降趋势,凝血功能有所好转,降钙素原降低。2月8日患者双下肢水肿加重,经积极治疗后水肿逐渐减轻,2月26日腹腔积液基本消退,3月7日患者好转出院。
2.讨论
酒精性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硬化,是酒精肝的终末阶段。早期常无症状,以后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倦怠、尿色深、牙龈出血及鼻出血等。面色灰黯、营养差、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腮腺非炎性肿大、掌挛缩、男性乳房发育以及厌氧菌所致的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患者是酒精性肝硬化合并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同时伴有脂肪肝、腹水等,肝功能损害严重。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梁。DPMAS联合血浆置换能全面大量清除胆红素、胆汁酸、炎症介质等肝衰竭毒素,同时取长补短,PE弥补了DPMAS对凝血因子、白蛋白的损耗,DPMAS节约血浆资源、减少血浆过敏等问题,二者联合应用,协同增效,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阻断疾病恶性进展。
DPMAS治疗模式图
文案整理:郭红萍
编辑:苏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