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哈尔滨医院 于波
引言
在哈医大的历史上有两位可以称得上苍生大医,一位是我们哈医大的创始人伍连德博士,在上个世纪初鼠疫的防控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仍被大家所传诵。另一位就是我的恩师于维汉院士,在解放后与克山病50年的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写入史册。于维汉院士是苍生大医,更是时代楷模。他情系苍生,大爱无疆,不忘初心心系人民,值得后人永远怀念。书香门第 青年立志于维汉院士年生于大连的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年16岁的他考取了满洲医科大学(现在的中美大学),年在关东医科大学病理科当讲师的时候,与克山病就有了接触。年参军,成为东北联军的军医,年28岁的于维汉教授,首任哈医大内科主任,年创建了哈医大二院内科,年奔赴克山病病区,年组建克山病研究所,年重组克山病研究所,历届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副校长、校长,终身名誉校长。是第十一届全国党代会代表,第四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年评为工程院院士。
克山泰斗 心系苍生
在克山病已经近乎灭绝的今天,人们对克山病已经淡忘了。但是几十年前,这个克山病的发病地,心脏病发快病,发病几个小时,一两天就会死亡,一个屯子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人,在短时间内莫名其妙死亡了。
克山病一度被称为“农民的死神”。日伪时期,在黑龙江克山县张云圃屯发现一种“奇病”,症状为胸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被称为“快当病”或“攻心翻”。伪满洲国医务人员认为烈性传染病,以地名命名为“克山病”。它的特点是,移民的、逃荒的、妇女儿童多得,冬天多得,灾荒年间跟爆发流行病似的得,但本地人不得。因为原因不明,以发病的克山地命名叫克山病,现在都知道是心脏坏死、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解放后的年,从东北到华北、西北、西南,波及了1.24亿人,相续爆发克山病,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立即派医疗队奔赴前线,于维汉就这样走上了漫漫的防克之路。
于维汉教授第一次目睹克山病,是在一个农家,目睹了一个6岁男孩奄奄一息的无奈和恐惧。几天前男孩的爸爸、妈妈、姐姐相续因克山病去世,小男孩用微弱的声音说,叔叔救救我,我才6岁,我不想死。小男孩乞求的目光和爷爷绝望的面孔,深深的刺痛了于维汉的心,暗暗下定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攻破克山病。但谈何容易?那个年代,医学界对克山病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也没有相关仪器,怎么办?于维汉果断地提出,我们为农民做科研,走自己的路,坚持实践第一。于维汉的睿智和努力为日后中国攻克克山病确定了准确的方向,也建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与农民水乳交融、真挚朴素的情感。他起言做行从零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初查资料开始。
临危受命 直面死神
于教授在农民地头讲座,跟农民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年到年32年间,于维汉在农民家过了20多个春节。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旧的仓库做实验室,用面板做实验台,他组织解剖了多个尸体、多个心脏,做了0多只动物实验,在那个环境之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寒冷的冬天就是他的实验室冰箱。
于维汉院士牵头制定了克山病的诊断标准,阐明了克山病发病相应的一些特点,为克山病的全面控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于维汉率领克山病小分队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千百次的失败之后,年,他发现亚东园一号和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大大提高急性克山病人的活命率,但更重要的是怎样找到克山病的起因。他们广泛查找原因,包括是不是病人吃了霉菌的食物,是不是腌制的酸菜,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水污染等等,最后锁定——食物的单一和营养的缺乏,是克山病的原因。
科学需要临床检验,他就做一试点,为他所在的村屯居民补充营养,由此诞生了“豆腐教授”的美誉。说起豆腐教授的起源,于维汉教授感叹地说,我只是治好了落后时期的一个落后病,那时候落后,营养缺乏吃不到肉,没肉怎么办?他选择了淮南子炼丹中诞生的国粹食品——豆腐,豆腐被誉为植物中的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常吃豆腐,营养充足。他组织大家磨豆腐,隔几天就给每家送一块豆腐,几年之后这个屯克山病率明显下降,与其他未吃豆腐屯形成鲜明对比。
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年到年20年,再没有爆发克山病,这是克山病的一个里程碑,送走瘟神,造福后世。这源于于维汉和他的防克小分队的睿智和努力。
几十年来,于维汉老师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年,他率队到云南楚雄临床观察雅集科群发病例(音译),他在那一住就是两年。
临床探索 创立学说
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发明,无一不是来源于实践,临床得出科学结论,在实践中再临床应用升华。由此,于维汉教授提出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我做一个简单的解释,闯关东逃荒的农民易得克山病,原住居民和吃公粮的人却不得克山病,说明这两地赖以生存的基础食物里所含的营养成份的差别。
大家都知道,育龄妇女和儿童、男人和老人,要多吃一些东西,遇到荒年,食物进一步匮乏,再逢冬天,食物更加单一,导致营养严重匮乏,抵抗力下降,流感增多,甚至爆发流感。它的共同特点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已经确定,克山病的原因在于土壤和食物中CE的缺乏,CE是干什么的?是抗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如果没有CE,就没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没有打底,就没有抗氧化能力,没有抵御能力。我们知道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慢性克山病和心疾病很相似,急性克山病怎么样?懂医学的人知道,身体是燃烧自身能量自我调节的内燃机,疾病都是身体自备的免疫系统与病菌的斗争,在急性克山病毒袭击下,机体免疫系统应对巨型病毒导致资源应接不暇,抗氧化能力严重失调,导致心肌的变性坏死,这正是地方性营养缺乏所致,形成一个地区的群体爆发情节。这是我的观点。
以民为本 公仆精神
我们知道,于维汉教授不光是控制了一个疾病,他的这个学说,对今后的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显著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身上体现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经常想起他的一句话,他说:我对党有感情,我对人民有感情。这看似轻轻的一句话,诠释了他一辈子认认真真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源泉——以民为本,公仆的精神。
这是感动龙江的一段寄语——一个人的内心承载的东西是有限的,但于维汉内心却是庞大的。因为他足足装满了16个省市的个县的亿万人民的安危,三乡绵绵是他的诊室,草屋儒者是他的病房,山川草木人民大众是他的教材,在这样天地临床的战场,他战胜了瘟神,挽救了生命,传播了品德,创立了学说。这源于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在32年连续的防克中,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样本调查,50年从不间断实验探索创新,提出假说,验证假说。
年,于维汉在日本东京心肌病大会上阐明了他的观点,得到了众口赞誉的好评。很多日本专家非常崇拜他,说于先生是神一样的人。
追随于维汉院士的足迹,你会发现,创新与实践是他永恒的课题。他提出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60年代制订我国统一克山病诊断标准,70年代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主持了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受命为组长常驻两年。90年代至今,前发病地区没有再出现克山病大型爆发。
淡泊名利 扶贫济困
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一个民族的精英也绝不是空穴来风,伟大的功业来自于细小的落地,每一件微小的范例都是值得后人咀嚼的楷模。于维汉院士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扶贫济困,如同豆腐教授一样,已成为他的风格,人们赞誉为于维汉风格。于维汉院士二十几个春节没和家人同过,却在前病患地区跟农民住在一起,心无挂碍体察入微,不放过病患的丁点蛛丝马迹。在云南两年的考察期间,他从不住宾馆,只住农房,住在离实践最近的地方。他把院士基金全部投入到扶贫中,成立于维汉院士优秀特困大学生奖学金,后来又成立于维汉院士青年科研基金。有一个小事更能体现他为人师表的大范儿境界,在50年代后期,于维汉已经是副教授,后来却主动把主任的职位让给一位新人,他甘当副主任。这种事例,比比皆是,发生在于维汉院士身上,那是再正常不过。这,就是风格。
蜡炬成灰人师风范
我非常荣幸,也非常骄傲,我能成为于院士的学生,他不光教我怎样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努力做事,更重要的是他教我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这张照片是我和于院士最后的一张合影,我还清晰地记得日期是年11月26日,医院成立的时候,于院士来祝贺,他在会上说我说话的时间不多了,但是今天我要多说几句。三天之后,不幸因为外伤脑出血,在我们哈医大二院卧床了7年,年11月17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张照片一直在挂在我们教室最醒目的位置上,时时提醒我多聆听老师的教诲、多做学问,多做奉献,同时也鞭策我,把于维汉老师未尽的事业和他的精神传承光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于维汉院士英灵千古。
推荐阅读CSC
韩雅玲院士畅谈:凝心聚力共绘中国“心”蓝图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