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改变是肝性脑病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或欣快多语等。
2行为异常患者最初也可能仅限于一些行为方面的改变,比如乱写乱画,乱洒水,乱吐痰,乱扔纸屑、烟头,乱摸乱寻,随地便溺,房间内的桌椅随意乱拖乱放等毫无意义的动作。
3睡眠习惯改变睡眠倒错是这类患者常见的表现,可能与患者血清褪黑激素分泌时相紊乱有关。
4肝臭肝臭是患者肝功能衰竭时,体内含硫氨基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如甲硫醇、乙硫醇及二甲硫化物等)经肺呼出或经皮肤散发出的一种特征性气味,与烂苹果、大蒜、鱼腥等味相似。这种病人往往预后极差。
5扑翼样震颤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患者具有的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具有早期诊断意义。但轻微型脑病患者往往缺少,而且这种震颤也可见于心衰、肾衰、肺衰等病人。
6视力障碍近年来文献报道肝性脑病发生时病人还可出现短暂的、功能性视力障碍和失明,不但可随着肝性脑病的加深而加重,而且还可随着肝性脑病的恢复而复明。其发病机制不明。
7智能障碍有些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能发生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概和人物概念不清模糊,说话吐字不清,颤三倒四,书写困难,计算、计数能力下降,数字连接错误等,是临床上早期鉴别肝性脑病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8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往往出现在智能障碍后,王要表现为由嗜睡、昏睡最后逐渐进入昏迷状态,患者对各种刺激反应、反射均消失。也有部分患者可由躁狂状态逐渐进入昏迷。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级
隐性肝性脑病vs显性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管理
肝性脑病病因复杂,包括肝功能障碍、动静脉分流、肠道菌群失调、消化道出血等。肝性脑病治疗多采取饮食控制,应用促进肠道毒物排泄药物如乳果糖,非吸收抗菌素如利福昔明的应用,以及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
治疗原则
主要遵循:
1.寻找和去除诱因;
2.减少来自肠道有害物质如氨等的产生和吸收;
3.适当的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根据临床类型、不同诱因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1.限制/调整食物蛋白质的摄入
一直以来,医生建议肝性脑病患者控制蛋白质饮食,因为减少蛋白质可降低肠道氨的产生,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但一项小型随机试验表明,正常蛋白饮食是安全的,而蛋白质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肌无力,进而导致病情的恶化。
因此,国际肝病与氮代谢学会推荐每天分散摄入1.2-1.5g/kg蛋白质。
2.门冬氨酸-鸟氨酸(LOLA)
LOLA是一种稳定的氨基酸盐。LOLA可增加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及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活性,促进脑、肝、肾利用氨合成尿素和谷氨酰胺,从而降低血氨的含量。本药可口服或静脉注射。
3.乳果糖
乳果糖是一种非吸收性双糖,在结肠内代谢为乳酸和乙酸,可降低pH值并促进氨的排泄以及肠道细菌代谢中氨的利用率。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常用剂量为15-30mL,每日2-3次。应告知患者,出现腹泻、腹部绞痛或胀气应减少乳果糖剂量。
使用乳果糖必须警惕,过量可导致肠梗阻、严重腹泻、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低血容量可能足够严重到引起脑病症状的发作。
4.利福昔明
利福昔明是一种源自利福霉素的半合成抗生素。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基于一项设计精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推荐利福昔明作为肝性脑病发作的预防治疗。
针对服用乳果糖尚存在再次发作的肝性脑病患者,NICE与EASL-AASLD指南均推荐利福昔明作为二级预防治疗。
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利福昔明用于年龄≥18岁存在显性HE复发风险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年《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也将利福昔明列为预防HE复发的一线药物。
一般注意事项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排除精神功能改变的非肝脏原因。
?针对精神功能受损的肝硬化患者的入院初步评估,考虑检查动脉血氨水平。
?避免使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尤其是苯二氮?类药物。严重躁动和肝性脑病的患者色可以使用氟哌啶醇作为镇静药。管理合并酒精戒断和肝性脑病的患者更具有挑战性。
?严重肝性脑病(如3级或4级)的患者应接受预防性气管插管。最好是在重症监护病房里加以管理。
本文由病友提供,专业咨询医生
点击“阅读全文”教你正确抗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