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康复科刘世文(本文略有节选)
脑血管病后平衡反应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尤其在步行能力方面,但是其内在关系尚不清楚,且国内报道较少。笔者采用简单的姿势反射检查法,对近3年来收治的10例偏瘫早期患者进行观察,对平衡反应与步行能力、病变程度、病史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粗浅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
脑血管病发作一周左右内入院的患者中,随机抽样例。其中,脑梗塞70人,脑出血30人。年龄35~75岁,平均55岁。
方法:
检查时间,一般在发病后第三十天左右,病情稳定时进行。根据神经姿势反射发育学的原理,可酌情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坐位反应(sitting):令患者坐在椅子上,足底稍离开地。检查者向一侧牵拉患者的上肢时,如果患者头部和躯干能自动地返回原来位置,且同侧下肢向外侧踏出(又称保护性反应),而对侧上下肢外展、外旋,则平衡反应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跳跃反应(hopping):取立位姿势,突然从患者背后向前方推动,如为维持平衡防止跌倒,患者的脚可向前踏出,且头部和躯干能自动地返回原来位置,则平衡反应为阳性,反之为反应阴性。
结果
10例中,平衡反应阳性者41人,阴性者59人。阴性例中,根据Brunnstorm的中枢性偏瘫功能恢复划分法,分成Ⅲ级以下组和Ⅳ级以上组(见表1)。
一、平衡反应与自立步行。如将步行分成能自立步行与不能自立步行二组情况,那么上述统计又可归纳如下(见表2)。对上述三组经统计学处理:x2=81.10,P0.01、有显著差异。
二、病变程度与平衡反应。CT诊断上证实有多发性或大面积病灶的共30例,其中平衡反应阴性为16人,占53.3%。单发性或局限性病灶面积较小的共33人,其中平衡反应阴性为4人,占12.12%。经统计学处理;x2=12.51,p0.01,有显著差异。余下37例因无明确CT诊断,均未统计在内。
三、病史与平衡反应。初次发病组79人,其中平衡反应阴性4人,平衡反应阳性35人。复发组(即发病二次以上的)有21人,其中平衡反应阴性15人,平衡反应阳性6人。经统计学处理,x2=1.70,P0.05,尚无显著差异。
讨论
一、偏瘫早期的平衡反应阴性者约占总例数的一半以上,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步行能力。即使有的患者功能恢复较好,但因平衡反应低下或丧失,也会妨碍步行。人体为保持某种姿势、抵抗重力或者保护身体免遭伤害,离不开平衡反应。它属于机体的一种本能性或自动性反应。笔者认为步行过程是不断“失平衡”的过程,通过平衡反应不断给予调整、修正,才保持了正常的步态。显而易见患者的步行能力能否改善与平衡反应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脑血管病早期就应高度重视平衡反应状况,积极改善平衡障碍,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二、多发性或病灶范围较大的脑血管病患者的平衡反应水平显然低于局限性或病灶较小的病例。本检查法的平衡反射中枢主要在延髓,但受到上位中枢的控制。如小脑、脑干、基底部、皮层等均与平衡反应相关。脑内出现大面积病灶时,必然增加了侵害上述部位的机会,妨碍了正常平衡反应产生。
三、初发组和复发组的脑血管病与平衡反应,从本次分析中尚未见必然性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链接DynSTABLE三维站立控制系统
DynSTABLE——三维站立控制系统(动态稳定性与平衡学习环境)是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运动平台和实时反馈的革命性系统。三维站立控制系统通过一组基于已被证明的治疗理念而开发的评估和训练应用程序,对稳定性及平衡等相关功能障碍进行评测及训练。
环境平衡:
强调环境对控制平衡功能的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的影响,通过强大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平衡台压力传感器,将患者重心偏移的变化数据和情景模拟游戏相结合,并将认知训练与游戏完美融合,以实现多元化功能整合性评测以及目标导向性康复训练的目的。
协调平衡:
突出上肢运动对平衡的影响,通过上肢单独运动功能训练,强化患者的上肢运动控制功能,促进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通过上下肢的综合训练以改善日常生活中正常活动时所需要的运动、平衡及协调的功能能力。
全面的平衡测训:
训练及评测的内容包括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和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独特的平衡评测及训练方案,以及独特的上肢功能性伸够、功能性快速屈膝、单腿站立训练等,涵盖了患者平衡功能训练早期内容。
丰富的训练内容以及评测项目,涵盖了上肢功能性训练,躯干稳定性训练,下肢功能性训练等以及多种评测功能。
赞赏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