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医院心血管内科王利宏主任发了条朋友圈,最近几天,医院接诊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
他提醒,气温多变最容易导致血压波动,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六旬大伯散步突发急性心梗
心内科团队19分钟快速开通血管
60多岁的周大伯(化名),是一名退休工人,家住在城北半山附近。他十多年前患上了高血压,这些年来一直在用药控制,血压控制得还算平稳。
上周六中午,他在家吃过中饭后,出门散步,沿着河边快步走。大概到了下午1点多,他突然觉得有点胸闷气急。
“可能是因为天气不好,太闷了!”周大伯刚开始还没在意,继续散步锻炼,没过多久,胸闷胸痛的症状更明显了,当时感觉连气都喘不上来。
不会是高血压有犯了吧?周大伯决定到医院去做个检查。到了急诊,医生为他进行血压检查以及病史询问后,发现他血压超标,再加上有胸闷胸痛的症状,急诊医生马上为他做了心电图等各项检查,结果发现心电图异常,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14:47,急诊医生通过手机,将周大伯的心电图分享到了“浙人医—浙医健胸痛中心转诊平台”。
这个组群中包括浙人医急诊科、心电图、心内科医生及护士,还有急救人员、医院的急诊科和心内科医生。一旦有可疑或危重病例,医院的医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患者信息分享在群内,并打电话给当天急诊值班的心内科专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诊断,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急性心梗,马上转送!”浙人医心内科主任王利宏发出指示。
15:01,救护车载着周大伯出发,直奔医院。
15:50,周大伯被医院,直接从绿色通道送达导管室。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周大伯的心脏前降支近段%堵塞,血流无法通过,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16:09,王利宏主任团队为周大伯成功开通血管。
①周大伯心脏前降支%闭塞
②血管开通后血流恢复
“从手术室出来后,胸闷胸痛症状马上缓解了。不过想想还是有点慌,当医院去,说不定就危险了!”周大伯说。
这几天每天都会收治两三例心梗病人王利宏主任说,这段时间,医院里接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明显增多。上周五、周六两天,连续接诊了7例急性心梗病人,上周日又接诊了3例,昨天是周一,一大早又做了2例血管开通手术,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0多例。
这些患者当中,80%左右是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小的年龄47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原先都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63岁的朱先生(化名)情况和周大伯差不多,上周六晚上吃了晚饭,出门散步助消化,大概走了半小时,突然胸闷不适,大汗淋漓,到医院急诊检查,发现是急性心梗发作。
50多岁的陈大姐(化名),原先有多年的高血压,一直在吃降压药控制。上周日在家里,因为琐事和家人吵架,情绪一激动,血压飙升,突然胸痛发作喘不过气来,家人打了,医院,结果发现也是急性心梗。
还有61岁的张大伯(化名),有着20多年的高血压,退休在家带孙子。昨天上午带着3岁的孙子在小区门口玩,小朋友活泼好动,一不留神就跌跌撞撞飞奔了出去。刚开始张大伯还没留意,等到他看见的时候,小孙子已经跑到马路边了。他吓了一跳,赶紧追出去,当时一下子感觉到血压升高,还有胸痛、胸闷的症状。医院,被确诊是右冠状动脉堵塞。
气温忽上忽下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前几天最热的时候气温冲上30摄氏度,紧接着又是降温降雨,这段时间杭州的天气变化让人有些难以捉摸。而对于有高血压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多变的天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心梗和季节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冬天心血管疾病高发,因为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但在气温忽上忽下变化较大的时间段,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原本就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不容易控制。特别是一些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敏感性很高,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很容易发病。
再加上这几天气压低、湿度大,这样的天气让血管中的血液变得黏稠。血黏度增高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沉淀物增多,若再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就会导致血栓形成,也会容易发生心梗。
王利宏主任提醒,季节转换的特殊时期,尤其要注意预防心梗。特别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这个时候千万要注意控制血压,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甚至伴有气短、头晕、出虚汗、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请及时就医处理。
如今市民对急性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