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论酒,究竟是养身还是伤身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今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种让人既着迷又畏惧的“饮品”——酒。

酒与中医的渊源可谓深厚,我对此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想要与大家分享关于酒的点滴。然而,我深知若不能详尽地探讨,恐怕会误导大家,让酒变得过于“神奇”,从而引发无节制的饮用,那将是不堪设想的。

关于酒的知识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如葡萄酒、白酒、黄酒等,不胜枚举。若要全面阐述,恐怕需要撰写数本专著。

近年来,关于酒的讨论、疑惑甚至误解层出不穷。酒,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益处良多,用得不当则伤身伤心。为了让大家更加明了酒的双面性,我觉得有必要敞开心扉,共同探讨。

今天,让我们先聚焦在“黄酒”这一领域。

为何先聊黄酒呢?

因为中医所指的酒,尤其是作为“药酒”的原材料,多以黄酒为主。在中医古籍中,所提及的“酒”很多时候指的是“黄酒”。

与黄酒相比,白酒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有历史记载认为白酒是在元朝之后才崭露头角,当然也存在其他观点,但无论如何,黄酒的历史远比白酒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黄酒就已有所记载,被称之为醪醴和汤液。其中,醪醴指的是较为浓厚的浊酒,质地黏稠;而汤液则是指相对清淡、稀薄的清酒。

本文所提及的“酒”,均指传统中医里的“黄酒”,敬请各位读者明鉴。

黄酒与中医

你是否曾细细观察过“医”字的繁体字——“醫”?它的下半部分与“酒”的右半边惊人地相似。这绝非偶然,因为我们的汉字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内涵丰富的全息图,精美地描绘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这“医”与“酒”之间的关联,仿佛诉说着一种古老的秘密。《说文解字》中提到:“酒,从水从酉。醫,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这意味着酒在中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秦汉时期,酒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调理之中。

在中医的内服疗法中,酒不仅是调味的媒介,更是增强药效的神奇之物。有时,中草药会用酒来炒制,以降低其寒性或增强其通血脉的功效,

如酒炒牛膝;有时,酒会直接入药,如治疗痹症的瓜蒌薤白黄酒汤;还有时,煎服中药时会加入酒作为药引,如活血祛瘀、疏肝通络的“复元活血汤”。此外,酒还常被用于冲服某些药物,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失笑散”。更有甚者,将药材浸泡在酒中,制成药酒,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而在中医的外用疗法中,酒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拿、拔罐、跌打损伤、风寒湿痛的调理,都常常能看到酒的影子。这陈年的佳酿,不仅酿出了醇厚的美酒,更酿出了千年的智慧与历史。

如今,当我们品味这陈年美酒时,不禁要为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而赞叹。这“医”与“酒”的奇妙关联,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所在。

活血散瘀

文章之初,我们已提及饮酒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因此,在深入探讨酒对身体的有益之处前,我必须再次强调,过量饮酒,无论是长期大量还是短期过量,都可能给身体带来严重损害。这一观点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在确保适量饮酒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领略到酒的独特魅力。

古人对酒的认知,源自于他们丰富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的深入交流。在他们眼中,酒是情感的载体,灵感的源泉,是心灵的慰藉,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独享时光时的最佳伴侣。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也发现适量、规律且对症的饮酒,对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调理作用。

例如,酒能活血化瘀,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尽管过量饮酒对心血管患者极为不利,但这并不妨碍酒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籍中记载的瓜蒌薤白黄酒汤,便是利用酒来调理胸痹的经典案例。

瓜蒌薤白黄酒汤

这款汤品,融合了瓜蒌、薤白与黄酒的精华,仅需简单的材料——瓜蒌一枚(捣碎)、薤白0克、黄酒50克,同煮后温服,便能为您带来舒缓胸痹、胸背痛及短气的效果。

现代研究亦证实,适量的酒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项前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追踪了数千人的饮酒习惯与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在每日不超过20克的适度饮酒范围内,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降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性心肌病的风险亦需警惕,尤其对于那些酒精不耐受的人群,如饮酒后容易脸红的人,更应谨慎对待酒精的摄入。

其机制研究显示,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主要归功于酒精对高密度脂蛋白和内皮细胞的影响。

研究显示,适量饮酒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poA-I和apoA-II的运转,同时影响脂肪酶和微粒体酶的活性,可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肝内代谢,从而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若您希望借助饮酒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黄酒无疑是理想之选。不妨尝试用黄酒浸泡黑枣、核桃仁,以发挥其活血作用;或是将黄酒与龙眼肉、荔枝干肉相结合,对于心血不足、夜寝不安的调理亦有所裨益。

温通经脉,舒筋散寒止痛

在光影稀疏、气候寒冽之地,似乎总可见那些豪情满怀的酒客身影。比如在影视作品中,那些被誉为“战斗民族”的人们,酒壶似乎成为了他们随身的标志。他们究竟是因为知晓酒能温通经脉而钟情于它,还是纯粹出于热爱,我们无从得知。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日,坐在窗边,手捧一小盅温酒。随着那温和而柔顺的热酒流淌入腹,仿佛全身的血液都随之“沸腾”,带给你前所未有的温暖。这便是酒能温通经脉所带来的直观而深刻的体验。

科学研究显示,适量摄入乙醇能使皮肤血管扩张,带来皮肤潮红和温暖感。然而,有趣的是,当酒精被用于“外用”时,它并不是为了“升温”,而是为了降温。酒精外用于局部,能够扩张皮肤血管,从而产生散热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使用酒精来进行物理降温的科学依据。

中医在运用酒调理痹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经验。据中医记载,“酒”具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等功效,能有效调理风寒痹痛、筋脉挛急、寒滞经脉等问题。药酒结合了酒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不仅能增强药物的药效,预防疾病,还能在病后辅助调养。

现代研究也对此进行了证实。研究表明,酒精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规律地每周或每日适量饮酒,可以对慢性疼痛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使饮酒者的纤维肌痛症状得到减轻。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少量至适量的饮酒在风湿免疫疾病的调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多项研究表明,每日摄入少量至适量酒精(5~20克)有助于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风险。这种降低不仅针对一般人群,也适用于已患病的患者,能够抑制病情进展,延缓骨关节侵蚀和破坏,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免疫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研究还发现,少量摄入酒精对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病也具有一定的有益影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少量”。

长时间大量饮酒会抑制机体免疫能力,容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而长期保持规律的少量至适量饮酒,则能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活性,增加抗炎因子的含量,从而表现为抑制关节炎症。

少酌怡情,多饮伤身

酒,这一千年古饮,养生之道与伤身之源并存。古籍《养生要集》曾言:“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这简短的几个字,道出了酒的双面性。确实,酒能驱寒、温通经脉,但若无节制,便会损耗体气,使精神昏沉。因此,少酌怡情,多饮则伤身。

在古人的智慧中,酒不仅是饮品,更是养生的良药。《本草纲目》中提到:“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可见,酒的好处都隐藏在“少饮”二字之中。同样,《本草新编》也强调:“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这里的重点依然是“少饮有节”。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只有少量饮酒(每日不超过20克)才能带来益处,过量则必然伤身。在选择酒品时,黄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在寒冷的天气里,一杯温热的黄酒下肚,便能感到经脉通畅、温暖舒适。

当然,酒还有疏通和宣散的功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忧愁伤怀时选择借酒浇愁。但“借酒浇愁愁更愁”,饮酒切不可过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提及的“酒”,特指中医里的“黄酒”。我们讨论黄酒,并非鼓励或引导大家饮酒,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平衡利弊,正确看待酒的作用。闲时与家人朋友,品一杯佳酿,本是人生乐事。但切记,饮酒需有度有节,不可沉醉其中,更不可“战斗式”饮酒。愿千种情愫、万般伤怀,都随酒而去,乘风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kcsc.com/wahl/171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