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院内首例心脏核磁共振应用
近日,一位78岁的女性患者因多次体检发现心电图呈缺血改变,前往河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五病区就诊。入院后,患者主诉心脏无明显不适,但多次心电图检查提示前壁和高侧壁呈缺血改变。入院后复查冠脉CTA提示,第一对角支近端中重度狭窄。面对这样一位临床无症状,但心电图和冠脉CTA提示有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患者,我们是否对其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呢?
近年来,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血管狭窄的评价,而是更加趋向于心脏、血管一体化评估。在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评价中,也在传统的心脏彩超基础上,更加依赖于心脏磁共振这一检查手段,目的是在原有形态学、功能学基础上引入组织学特征,明确或修正临床诊断。
狗的心肌梗死模型—SPECT(左列)、CMR(中列)、病理解剖(右列)三者检查比较。(鸣谢RaymondKim,Circ;:-)
在本院心内科李春生主任的指导下,牛振民主任的具体安排下,影像科徐敏涛、鲍国峰医生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心脏核磁共振这一国际新技术,对患者的心脏和结构进行评价。通过多巴酚丁胺进行心肌负荷灌注,实现冠脉血管最大程度的扩张,当患者达到年龄组预计的次极量运动心率时,终止负荷灌注。之后,静脉注射心肌灌注显像剂——钆螯合物。分析图像时,发现当患者心率达到次极量运动心率、首过灌注时,并未出现部分节段心肌灌注缺损图像,即充盈缺损区,室壁运动幅度也未发现异常。延迟增强时也未发现强化区。
目前认为,当冠状动脉狭窄并引起心肌缺血时,患者能从血运重建中获益;相应的,只有单纯冠脉狭窄但未引起心肌缺血的患者,则不能从血运重建中获益,这种患者从影像学上不推荐行再血管化治疗。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建议患者暂不行冠脉支架置入治疗,药物治疗即可。
心脏核磁共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过去10余年间兴起,在克服了运动心肌所造成的图像伪影及操作时间长等技术瓶颈的今天,已经成为欧洲及美洲国家检测心肌病变的金指标,并被作为验证其他检测手段的依据,不但可提供与心脏彩超相似的心脏结构、功能,还可以直观、清晰地检出并定量分析心肌损害程度,提供类似组织学的心肌疤痕的发现、定量,精确度可达1%的心肌损伤,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作为替代心脏活检的无创新检查手段。心脏核磁共振可一次性完成包括冠状动脉显影、血流灌注、室壁运动、存活心肌定量等评估,且无电离辐射,被称为心脏“一站式”检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医院开展首例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离不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心血管内科、影像科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心血管内科五病区牛振民主任、朱秋萍护士长能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结合理论,付诸实践。
专家简介:
牛振民,心血管内科五病区主任,中国冠心病冠脉介入首批成员,卫生部首批介入认证指导专家。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系,年9月-年9月,医院心内科工作,年3月-年9月,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赴法国诺曼底冈城大学医学院,师从欧洲著名心脏病教授GilleGrollier,研修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获法国介入心脏病证书,后多次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学术交流。擅长冠心病、急慢性心衰、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
开展业务:
1.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
3.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
4.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
5.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6.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7.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8.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心肌化学消融术
9.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10.心力衰竭三腔起搏器(CRT)、埋藏式心脏复律11.除颤器(ICD)植入术
11.右心导管检查诊断术
12.经皮导管心包积液引流术
13.心脏核磁共振在冠心病诊治中应用
-5657756576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