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汽车的发动机,即使很厉害的出租车,坚持跑个五六十万公里,也就差不多该报废了,而人们常说: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那心脏肯定也有耐受极限。
到了一定年纪,人是会有身体“老了”的感觉,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时,看着年轻力壮的孩子,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而有一种人严重的会早早地有一点油尽灯枯的感觉,心脏最为明显,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时监控记录心跳,就会发现有时候心跳来几下、就会停顿一下,有时很规律,有时也不一定非常规律,同时还伴有心悸、心慌、乏力、气短、胸闷等不舒服的感觉。
心脏24小时检测的仪器也挺麻烦的,也可以直接去找中医面诊,摸摸脉,就能明显摸出结代脉。
“结代”啥意思?
结代就是代表心脉在跳动中会有停顿,就是前面说的不按规律来,而这就说明发动机出问题了!
“发动机”的各方面机能都在下降、不足了,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尽早保养了,不然可能嘎巴一下就不跳了、随时走人!
这种心脏病,在西医理论里,说的就差不多是心悸、心律不齐、过缓、早搏、房颤、骤停等。
曾有个老患者,岁数不小,70多近80岁了,平时身体还凑合,但是因为前段时间照顾住院的老头子,短期过度劳累,自己也不舒服了,出现了心悸的症状。
同时还伴有心慌气短、乏力、口干问题,偶尔会有眩晕,稍微做点家务就感觉心慌加重,而且心烦、睡眠很差、怕动静,夜里还容易醒。
医院检查下来,说非常危险,要装心脏起搏器,家人感觉装这玩意也有风险,想先保守治疗试试,就找到我这。
诊脉发现了脉结代的问题,这该怎么治呢?
我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加了点龙骨、牡蛎、黄芪等药材,因为老人家大便不燥结,就没加火麻仁;
7服药下去,虽然仍感觉心慌乏力,但是整体感觉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结代脉也不大明显了。
再7服药下去,心慌乏力也发作的次数也明显少了,就是还有点怕动静和突然的声响,但是睡眠好了许多、
接下去又坚持调理了个把月,在守方的基础上,微调了几次,2个多月后,基本上心慌、乏力、睡眠、饮食等等,就恢复正常了,免了住院之苦。
但还是有些朋友疑问:中药真的能治心脏问题吗?
其实,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案例中,都证实过中药在心脏问题中的疗效,而且有诸多很好的经典方。
古代张仲景医师在研制出后,便一直应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情况,就是发挥稳定心脉、恢复心律的作用。
在近代,医院曾做过调研,取样了大约例心悸患者,对比治疗,更倾向西药的患者(50例),用药以心律平为主,倾向中医的(50例),以炙甘草汤为主。
对比治疗的结果是:西药有效率只有76%;而中药有效率高达90%左右。
而且,在中药治疗的患者中,约有40%是治愈,在其余疗效不错的患者中,心律失常次数也明显更少,而且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几乎没有,仅有两例混着因大便本不干燥,但在火麻仁的作用下有点腹泻了,整体的安全度是很高的。
说了半天,我们还是回过头具体讲讲炙甘草汤,它究竟神奇在哪?
前面其实也提到了,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是几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专门调理心脏这种“发动机走走停停、缺能缺油”的情况,是个补阳补气补血补阴的综合方。
见方:甘草(炙)、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擘)。
这个炙甘草汤在中医界大名鼎鼎,专补心脏亏虚、心跳间或停顿,用生姜、大枣、人参养脾胃、生心血之源;用甘草、桂枝、人参补养心气、心阳,给心脏供能;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阴养血,直接给心脏上油润滑;
很多没“油”缺血的心脏病,因为肠道润滑不足、枯涩,大便费劲,如果使劲拉大便耗力,非常容易脱力猝死!
所以通常会加入火麻仁、润肠通便,但要是患者没有大便干结的问题时,就需要去除这一味,避免腹泻。
这样标本兼治,慢慢的心脏就能缓过劲儿来了。
不过以上介绍的,也只是心脏病的一种虚症类型,心脏病还有很多不同的病根儿,仅看症状也十分相似,所以没有中医辩证基础和用药经验的读者,莫要随意滥用中药,个体调治请面诊中医、遵医嘱,毕竟中药吃的不对,也是伤身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