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以心悸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致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发为心悸。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心悸。《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4.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正如清·吴澄《不居集·怔忡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云:“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如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酥、麻黄等,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或补液过快、过多等。
下面讲讲心虚胆怯型心悸中医治疗及临床验方
解锁看完整版,不仅解锁本篇,并且解锁完翟心悸心律失常专栏的20余篇,全方位分析心悸心律失常的治疗与预防,每篇不足0.5元,收藏好,以免找不到,后续还会不继更新,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帮助他人的同时还可以获得50%的佣金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