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男青年,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房扑明确,接下来如何环环相扣有效治疗?
现病史
24岁男性,发作性心悸4年,伴胸闷、憋气,伴头晕、黑矇,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伴颜面部及双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浮肿,外院诊断为"心房扑动(房扑)、肥厚型心肌病",间断予胺碘酮控制节律、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及呋塞米利尿治疗,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类似症状反复发作。1个月前感心悸加重,伴胸闷、喘憋,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症状持续不缓解,心电图示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医院给予控制心室率及心衰对症治疗,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窦律),遂至我院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1天后转复窦律。
既往史
否认既往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
用药史和过敏史
间断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呋塞米,具体不详;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
未婚,农民;否认疫区旅居史;吸烟史1年余,平均5支/日,戒烟1年;否认嗜酒史。母亲30余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去世;二姐22岁因心脏病猝死,具体不详。
体温36.3℃,脉搏68次/分,血压/80mmHg,呼吸19次/分。神清,精神可,颈静脉无明显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
超声心动图
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静息状态下无梗阻),室间隔中上段显著增厚,最厚处17mm,其内回声欠均匀,可见强回声光点;左房增大(47mm×59mm×75mm);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中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66%(年6月20日)。
入院诊断
阵发性房扑
阵发性房颤
非对称性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问题1.患者急诊心电图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f波,R-R间期绝对不齐,支持房颤诊断。急诊予胺碘酮静注,复查心电图已转复窦律。目前予患者以下哪项治疗措施最为合理?
A.强化药物治疗
B.房颤射频消融
C.房室结消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D.植入双腔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专家解读
正确答案:B。
《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建议如下。
(1)急性期治疗:新发房颤应考虑通过心脏电复律或静推胺碘酮以恢复窦律(IIa,C),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地高辛,避免使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心率控制: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均建议采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单独或联合应用控制心率(IIa,B);若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副作用无法耐受或心室率控制欠佳时,可考虑行房室结消融及永久起搏器植入(IIb,C),术后左室功能受损(LVEF50%)的房颤患者可考虑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IIb,C)。
(3)节律控制:实现节律控制和复律后维持窦律应考虑胺碘酮治疗;对于药物难治性或无法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在未合并严重左心房扩张时,应考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IIa,B)。
该患者为青年男性,既往间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胺碘酮治疗,房颤仍反复发作,提示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欠佳。此次房颤再发,急诊已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窦律,可考虑早期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
完善术前检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示双心房及双心耳未见明确血栓回声。手术记录: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穿刺双侧股静脉。经左侧股静脉置入6F鞘,右侧股静脉置入8F鞘,沿左侧鞘管置入CS电极。患者体表心电图为典型房扑。予负荷剂量肝素U抗凝。Carto指导下重建右心房,激动标测提示心动过速时房间隔最早激动,考虑为左心房起源心动过速。穿刺房间隔,置入L1Swartz长鞘,左心房造影提示心房明显增大。Carto指导下重建左心房,激动标测示右肺静脉前庭局部激动最早,行右肺静脉电隔离,之后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验证双向阻滞,burst刺激未诱发心动过速。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未诉不适,血压/80mmHg,心率89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心电图提示窦律。
术后予胺碘酮0.2gQd,美托洛尔23.75mgQd口服控制心率及节律,嘱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定期随访,完善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用药,不适及时就诊。
问题2.该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仅为1分,消融术后转复窦律,是否需行抗凝治疗?
A.无需行抗凝治疗
B.消融术后转复窦律即可停用抗凝治疗
C.消融术后3个月维持窦律即可停用抗凝治疗
D.需终生口服抗凝药治疗
专家解读
正确答案:D。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不建议使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其卒中风险。对于持续性、永久性或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建议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预防血栓栓塞,INR目标值2.0~3.0(I,B)。房扑患者也建议与房颤患者相同的抗栓治疗(I,C)。
抗栓治疗前,应采用HAS-BLED评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IIa,B)。HAS-BLED评分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史、INR值不稳定、年龄>65岁、联合用药及嗜酒等多种出血危险因素,评分≥3分时提示房颤抗凝出血风险较高。该患者的HAS-BLED评分为0分,出血风险较低。
《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出若患者服用华法林后抗凝效果欠佳、不能耐受副作用或不能规律监测INR,建议予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治疗(I,B)。
注释:适应证来自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抗凝治疗的推荐。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的患者,除非患者的房颤病因可逆,否则即使转复窦律,仍建议终身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I,C)。
问题3.请对该患者的心源性猝死(SCD)风险进行评估,明确是否需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
A.5年SCD风险<4%,不考虑植入ICD
B.5年SCD风险4%~6%,可考虑植入ICD
C.5年SCD风险≥4%,应考虑植入ICD
专家解读
正确答案:A。
肥厚型心肌病为35岁以下青年人发生SCD的主要原因之一,SCD高危患者需植入ICD预防猝死。①对于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房颤发生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或自发持续性室速引发晕厥或血流动力学紊乱且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建议植入ICD治疗(I,B);②对于16岁以上,无复苏后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无自发持续性室速引发晕厥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病史的患者,建议采用HCMRisk-SCD模型评价猝死风险(I,B),为预防性植入ICD提供临床决策依据。HCMRisk-SCD方程如下:
概率5年SCD=1-0.exp(预后指数)
此处,预后指数=[0.×最大室壁厚度(mm)]-[0.×最大室壁厚度2(mm)2]+[0.×左心房内径(mm)]+[0.×最大(静息/Valsalva动作)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mmHg)]+[0.×心源性猝死家族史]+[0.×NSVT]+[0.×不明原因晕厥]-[0.×临床评估年龄(年)]
●预计5年猝死风险≥6%且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在对其进行详细临床评估(包括ICD植入并发症风险和对生活、社会经济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后,应考虑植入ICD。
●预计5年猝死风险在<6%但≥4%,且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行详细临床评估确定植入ICD有益者,可考虑行ICD治疗。
●5年猝死风险<4%,评估后确定ICD治疗有益,存在重要预后价值,方可考虑植入ICD。
●5年猝死风险<4%,且无临床证据支持ICD存在重要预后价值者,不建议植入ICD。
根据HCMRisk-SCD计算公式,该患者的5年猝死风险<4%,综合考虑年龄、病史、一般状况、社会经济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多项指标,暂不考虑植入ICD治疗,嘱患者动态随访,密观病情变化。
问题4.患者术后病情平稳,拟择期出院,出院前应为其提供哪些方面的建议和指导?
A.限制竞技性运动
B.控制体重
C.戒烟
D.疫苗接种
E.家族成员筛查
专家解读
正确答案:A、B、C、D、E。
(1)限制运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避免竞争性体育活动和剧烈的体力劳动,但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适度进行低强度活动。
(2)饮食、饮酒和体重控制:应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避免暴饮暴食、脱水、便秘或过量饮酒,采取少食多餐,合理搭配膳食的生活习惯。
(3)吸烟: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吸烟与肥厚型心肌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应告知患者与吸烟相关的健康风险及戒烟的相关信息。
(4)疫苗接种:如无禁忌证,建议有症状(胸痛、心力衰竭、晕厥、心悸等肥厚型心肌病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5)家族成员筛查: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没有明确的非遗传因素导致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都应接受专业的遗传咨询,之后可应用遗传检验对亲属进行遗传筛查。该患者存在心源性猝死家族史,应推荐其家属接受临床和遗传筛查。
问题5.患者出院后规律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及节律治疗。随访至术后24个月,仍维持窦律。若患者院外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胸闷、憋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浮肿等心衰症状,应选择以下何种药物治疗?
A.ACEI/ARB
B.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C.利尿剂
D.地高辛
专家解读
正确答案:A、B、C。
根据《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中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建议(图1),对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衰的患者:
(1)若患者LVEF≥50%,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小剂量袢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以改善心衰症状(IIa,C)。
(2)若患者LVEF<50%,在使用小剂量袢利尿剂的同时,联合应用ACEI类药物(ACEI不能耐受者可考虑选择ARB类)+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症状、降低心衰患者住院和早期死亡的风险(IIa,C)。
(3)对于ACEI+β受体阻滞剂联用仍持续存在心衰症状的患者,推荐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IIa,C)。
(4)若患者存在永久性房颤,可考虑使用小剂量地高辛以控制心室率(IIb,C)。
该患者出院后规律随访,术后24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故不考虑予地高辛等正性肌力药物控制心室率,以免增加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加重胸痛、晕厥、心悸等不适症状。
1.房颤作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患病率达20%~25%,年发病率达2%。房颤的发生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卒中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提示其短期及长期预后不佳。
2.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发生房颤后,往往症状明显难以耐受。因此,房颤转复应作为优先治疗策略,同时可考虑予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若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可以考虑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抗凝治疗并不单纯取决于CHA2DS2-VASc评分。目前指南推荐,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不需要采用CHA2DS2-VASc评分,如无抗凝禁忌,均应接受抗凝治疗。
4.SCD风险评估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管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中采用简单临床指标构成的新型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患者的5年SCD绝对风险,并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指导ICD植入策略。
病例提供:首都医科医院李景业宁曼李松南汤日波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刘倩┆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