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吕惠宋蒙)笑眼弯弯,元气满满,很难想象开朗乐观的9岁男孩峰峰,在1个月前因突发晕厥、心跳骤停,被紧急送医抢救后才挽回一命。为了彻底解除危机,避免猝死风险,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峰峰于近日医院接受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给心脏装备了一个24小时的“贴身保镖”,他也成为湖北省实施该类手术里年龄最小的患者。峰峰和医护人员合影通讯员供图心脏“变胖”心跳骤停晕倒在地据峰峰妈妈介绍,爱运动的儿子身体一直很好,这次突发意外,着实让她吓了一跳。12月2日早上,母子俩出门买早餐,一向好动的峰峰当天格外反常,走几步路就得停下来,嘴里还嘟囔着说没力气。以为孩子只是犯懒,峰峰妈妈自顾着往前走,等她回头时,发现峰峰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在身边人的帮助下,峰峰被紧医院进行抢救。双侧瞳孔散大,大动脉搏动消失,对光反射消失,心率、血压为0,出现致命性室颤……面对一脚踏入“鬼门关”的峰峰,医生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反复推注肾上腺素。在实施了一系列抢救及电击除颤后,峰峰医院进一步治疗,当晚就苏醒的他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恢复了自主呼吸,但危险远没有过去。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的峰峰,其心脏往往比一般人要“胖”,这会使心室的空间变小,心脏射血功能受到影响,随时可能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再次骤停。植入“救命神器”解除不定时炸弹12月14日,待峰峰病情稳定后,家人带着他从襄阳出发,一路赶医院,寻求救治机会。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峰峰的左心室流出道无狭窄,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无需进行外科或介入手术治疗,但他曾发生过心脏性猝死,因及时抢救而幸免罹难,属于猝死生还者,有猝死预防的需求,须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来保障生命安全。针对峰峰这类的心脏性猝死高风险人群,以往会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传统的ICD植入手术需要穿刺血管,经静脉将除颤电极植入心脏中,由于对血管和心脏有侵入损伤,存在电极磨损、断裂以及囊袋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峰峰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若实施传统的ICD植入手术,电极导线预留长度不够的话,容易发生牵拉脱位,从而导致ICD功能障碍。”医院心内科韩宏伟主任称,为了不影响峰峰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影响,同时考虑到他没有起搏需求,最终为其选择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据了解,S-ICD植入手术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了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即使长期使用,功能损毁的风险也较低,如将来需要取出,处于皮下的手术位置也会极大降低风险,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峰峰的手术于12月29日正式开始。韩宏伟主任带领团队在全麻情况下,在左侧胸壁顺利建立起两条皮下“隧道”,并将除颤电极置入其中,随后再将除颤器埋入峰峰的左侧腋窝下胸壁囊袋内,完成除颤器与皮下除颤电极连接后逐层缝合。经测试除颤器各项参数良好,全程耗时仅一个半小时,手术即获成功。韩宏伟主任(左一)正在为峰峰实施手术通讯员供图半个手机大小的除颤器已植入峰峰体内通讯员供图韩宏伟主任介绍,一旦监测到室颤、心脏骤停,S-ICD就能自动放电,对心脏进行除颤,力挽狂澜,在这半个手机大小的“救命神器”的保护下,峰峰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将大大减少。看着手术后重现活力的儿子,峰峰妈妈感慨万千:“感恩所有的医护人员,也希望所有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健康,不要等发现了问题才后悔,让孩子遭罪。”目前,峰峰恢复情况良好,已于近日康复出院。韩宏伟主任为峰峰做检查通讯员供图青少年猝死肥心病是首要原因医院已为近千位猝死高危患者植入传统经静脉ICD,自年1月完成湖北省内首例全皮下ICD植入手术以来,迄今已成功实施数十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名83岁的男性患者,年龄最小的则是9岁的峰峰,他也刷新了湖北省实施该类手术的最低年龄纪录。“每年实施ICD植入手术的患者当中,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占大多数,像峰峰这样的肥厚型心肌病,每年仅会遇到几例。”韩宏伟主任说。据悉,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运动时发生猝死的首要原因,部分患者长期无症状或没有明显症状,若未经确诊且在没有医学引导的情况下进行超过心脏负荷的运动,就会有发生猝死的风险。此外,肥厚型心肌病还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患有该疾病,子女将有50%的几率患病。为了查明病因,峰峰的父母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基因检测,45天后将会出结果。韩宏伟主任提醒,如果有肥厚型心脏病家族史,即使是青少年也要定期做心脏超声检查,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疲乏、晕厥等症状,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切勿等到病入膏肓再去重视它,避免对心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