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华
撰写
首都医科医院肿瘤内科吴牧晨孟庆华
终末期肝病(endstageliverdisease,ESLD)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至今仍无确切的定义。其范畴包括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肝脏功能受损和失代偿,肝细胞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慢性肝功能衰竭和晚期肝细胞癌。
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状况
肝脏作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场所,肝脏损害时,肝细胞吸收、合成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会引起能量代谢障碍。终末期肝病患者由于经历长期慢性肝病过程,物质能量代谢障碍会渐进性蓄积,最终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肝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终末期肝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0%~90%。肝硬化作为终末期肝病的典型代表,据报道,我国约有44%Child-PughC级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即使是Child-PughA~B级的患者也有22%~44%。与我国不同的是,欧美国家Child-PughC级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其酒精性肝硬化高占比有关。以往,我国终末期肝病患者主要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由于近20年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和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我国肝病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所致的营养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这类患者的全身脂肪量、肌量较低,具有较高的肌少症和营养风险发生率,甚至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能量物质代谢异常程度相当于乙肝肝衰竭状态。因此,此类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