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明教授
一.持续性单形性室速1.临床特点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临床症状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及持续时间。若持续时间<30秒,症状可不明显;若持续时间30秒,可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现象。
2.心电图特点?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连续出现;
?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秒,ST-T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在~次/分;
?心律规整,也可不匀齐;
?室房分离、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3.临床举例女,47岁,头晕、黑朦就诊,心电图如下。
图1.持续性室速心电图,心室率次/分,QRS时限>0.12秒,AVR导联ViVt。心内电生理检查示右室特发性室速。二.多形性室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TdP)1.临床特点 多形性室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可有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阿斯综合征、猝死;发作短暂、可发展为室颤,死亡率高。QRS波呈多形性,部分呈尖端扭转型,若伴有QT间期延长则称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可反复发作,易致晕厥、猝死。2.心电图特点
?心室率多在次/分以上,节律不齐,QRS波宽大畸形,形态、振幅不一,可围绕基线不断扭转QRS主波的正负方向,每约连续出现3~10个同类的波之后就会发生扭转,翻向对侧。 ?室速常由R-on-T现象诱发; ?TdP者基础心率时QT延长、T波宽大、U波明显、T波与U波融合。3.临床案例
女,53岁,头晕、黑朦就诊。图2.心电图:QRS波宽大畸形,形态、振幅不一,室率不齐(~次/分),平均次/分。
4.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患者,应按室颤处理。 ?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短阵发作者,应鉴别是否有QT间期延长,分为TdP、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图3.多形性室速处理流程。
三.室扑、室颤1.临床表现临床上最危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时,心脏失去排血功能,有晕厥、阿-斯综合征表现。如处理不及时,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2.心电图特点室扑: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多在~次/分。
室颤: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快频率波,频率达~次/分。
室扑与室速的区别:室速QRS波与T波分开,有等电位线。
3.临床举例图4.室扑心电图:无QRS-T波群,大振幅波动,频率在~次/分。图5.室颤心电图: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快频率波,频率达~次/分。4.处理?纠正诱因,加强病因治疗;
?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立即电复律;
?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电复律;
?麻醉/镇静;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与抗心律失常药两者均重要,交互加量;
非发作期: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发作期:增加胺碘酮剂量,胺碘酮无效时可用利多卡因;?生命支持。
四.预激合并房颤1.心电图特点旁路下传,QRS波宽大有预激波,心室率快而不规则,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若R-R间期≤ms,可以引发室颤而危及生命。
2.处理?一般应立即电转复;
?若考虑药物治疗,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普罗帕酮、胺碘酮;心功能受损者,只能选择胺碘酮;
?禁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这些药物可导致经旁路前传增加,心室率进一步增快;
?复律后建议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3.恶性房颤恶性房颤指房颤伴预激时,最短RR间期≤ms,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恶性房颤易蜕变为室颤。
图6.恶性房颤心电图,下图中房颤蜕变为室颤。临床特点及处理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1.5%~2.4%;
?猝死高危指标:症状性心动过速、多旁路、旁路不应期<ms,以及预激伴房颤时最短RR间期<ms;
?多见于10~20岁年龄段;
?消融结果:旁路消融者和未做消融者,随访期心律失常事件(有症状的室上速、房颤和室颤)的发生率分别为7%和77%。无症状者消融后,随访8年无1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往期回顾
干货∣刘启明:心电图危急值(1)-急性心梗及特殊图形识别
本文为刘启明教授授权心在线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高红果┆制版田新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