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痛风是一种富贵病,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悄悄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见病。经历过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睡眠中突然出现脚趾剧烈疼痛。为什么痛风总是在夜间、睡眠的时候发生呢?
痛风性关节炎的罪魁祸首是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一种产物,经尿液排泄。如果血清中尿酸沉积在关节内,就会引起关节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要想知道为什么痛风夜间发作,就需要知道,哪些原因会促使尿酸在关节内沉积。
1、血尿酸浓度升高
白天吃海鲜、动物内脏、喝酒等会导致血清中的尿酸升高;加上夜间休息时,饮水少,随着呼吸、汗液、排尿蒸发,体内会处于相对缺少的状态,血液浓缩,血中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尿酸结晶更容易在关节内沉积,从而诱发痛风。
2、受凉
入睡后,人体新陈代谢降低,体温会相对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如果足部受凉,导致血液中尿酸饱和度下降,结晶析出沉积在关节内,诱发痛风。
3、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
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具有较强的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此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规律性,早上8-10点最高,并逐渐下降,晚上22点-凌晨1点最低,此后又逐渐升高,周而复始。由于夜间激素水平下降,不能有效对抗尿酸炎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故导致痛风发作。
知道原因后,自然明白如何预防痛风的发作。对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从饮食和药物上控制尿酸水平,不吃海鲜、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豆制品,多饮水,注意保暖,预防痛风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