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黄帝内经》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
今天,复诊了一个心脏病人,现在基本上已经好了百分之八十,不胸闷,唇色好转,不胸痛,寸口脉上也没有至数不齐的情况。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她什么都没说,我给她诊脉“胸痛、胸闷、心漏跳一拍,有做检查吗?是不是心脏病?”。病人一听很是开心,太厉害了,我最严重的就是心脏病。医院开的药了,可是还是感觉痛苦。我再问“是不是经常情绪不好呀?易怒易烦躁”。都回答是
记得18年的时候父亲也是因为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心肌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走平路走不到一百米就开始气喘,提不上气,冒虚汗,那时我是不在他身边的;医院检查,医生大叫这么严重了怎么才来看,不行得换心脏;这是家里的伯伯、舅舅亲戚们都吓了一跳。那时在电话里一听到这个消息,师父说不行,坚决不能做手术,不然命不久矣。好在家人们也是不愿意动手术的。最后开始了师父的方法,调理脾肾,养心安神,通经活络,行气补血,能上的全部上;吃了一年多的中药,能干活、能做室内装潢。着实都高兴了一把。别说还挺省心、省钱。
母亲当时会问“为什么你爸会得这么个病?”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并不是很好,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父亲是一个比较固执和较劲的人,但对家庭是特别有责任心的。经常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吃正餐的时间,又因为忧思过重。
这样会有什么下场呢?
下场只会是气虚、血虚;脾虚胃弱,肺气耗伤,少气乏力,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气薄气散。所以他有中气不足的现象,如何表现呢?就是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还有慢性咽喉炎。
脾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饮食消化,吸收与输佈为气血相生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皆赖于濡养。
为什么又会影响到心脏的问题呢?这里就要讲讲心与脾的关系了。
心主血,心藏精神,脾统血,脾生血,脾气虚弱,生血不足,统血无权,可致心血亏虚,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液影响脾的统血,生血,两者久之形成心脾两虚。
???
心脾两虚的特征是心血虚和脾气虚。
???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或月经量多色淡或经少闭经舌质淡脉细弱。
??
心血亏虚,神失所养,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
血虚不荣,故面色萎黄无华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饮食减少,腹胀便溏。
脾虚心脉则失去濡养,就好像一条水道如果水流变小,慢慢地就会长满青苔,再加上各种垃圾杂质的堆积就会导致水道淤堵不通,心脏也是如此,痰湿积滞就造成心包积液,气虚不能提供气压,就导致血升不上去于是就返流。血升不上去则就变成了心力衰竭,心肌缺血。
而情志会导致哪些问题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
人情之大象,精神振奋,心畅血流薄疾,活跃脏腑主长寿也。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
《素问·举疼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散,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
过度愤怒: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病走于上,发于吐血,甚至昏厥。
?????
过度惊喜:使心气焕散,心神荡漾致精神恍惚,失神妄乱。
?????
过度悲忧:肺气耗伤,少气乏力,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气薄气散。
?????
过度惊恐:惧怕气机下陷,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
过度惊吓:心神乱散,心无所主,神无所归致心慌,失措,中风昏迷的卒发。
?????
过度神志抑郁气机郁滞,进而化火,而致心火,肝火谓之五志化火。
?????
过度惊喜或恐惧致心神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不归宿,精神失调。
?????
郁怒不解及肝失疏泄,呈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胁肋胀疼,胸闷嗳气,咽中梗阻,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疼、结块。或因暴怒引起肝气上逆,血随气涌而致吐血,衄血,
呕血等症。
?????
过度悲怒或思虑过度太甚脾运不固呈食欲不振,脘腹痞胀,大便不调久则肌肉消瘦。
情志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过,表现过于激烈时,才会对身体产生损害。如通常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