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向基本消除克山病发起冲锋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也称地方性心肌病。上世纪30年代,该病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一带发现并由此得名。克山病曾严重流行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区。该病与膳食营养关系密切,膳食结构单一、营养低下和低硒可使发病增加。 克山病有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4类。急型、亚急型病患抢救不及时会严重危及生命,慢型或潜在型也可能转为急型发作。这使克山病成为一座大山,压在百姓胸口,严重威胁公共健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围绕抢救危重患者、加强病因研究、开展病情监测,全国上下对克山病开展了大量工作。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防治研究所(下称克山病研究所),至今仍承担着全国克山病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责。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这里,对话几代克山病防治工作者,共忆那场没有硝烟的防控战争。
◇克山病猖獗30余年 年深秋,一种不明原因的急死病,袭向黑龙江省克山县及周边7县余人。医学资料记载,该病发病急、致死快,多发于生育期妇女和断奶后学龄前儿童,患者多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死亡。 年1月,该病被命名为克山病。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呈爆发之势,患者病死率高达80%~90%,病区进一步向西南省份扩展,儿童发病明显增多。据统计,历史上我国克山病的发病区域,分布于从东北至西南16个省(区、市)的个县,病区乡人口.7万人。
克山病一度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瘟神”。 克山病的发病形势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先后派出大批专家和医务人员开展克山病救治,同时提出以“防寒、防烟、防潮,改良水质、改变饮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为主的“三防四改”综合预防措施。 克山病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孙树秋说,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就是在年临危受命,加入黑龙江省克山病的调查研究,并为之奋斗终生。在克山病猖獗流行的30多年间,于维汉有28年春节都是在乡下抢救病人中度过。 在病区现场的观察和积累、与患者的接触和诊疗,使于维汉逐渐对克山病这道当时的医学新课题有了破解的线索——年,于维汉指出克山病发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由此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克山病防治,全国克山病病情初步得到缓解。
◇对阵克山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克山病病情最为严重的时期,抢救急型发病患者成为首要任务。 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是北方克山病的高发期。“越冷,下乡越频繁。哪里艰苦,哪里就是防治的主战场。”
常同于维汉一起下乡的克山病专家康保安告诉本刊记者,当时的北方乡下,冬季气温动辄零下40摄氏度左右,室内最高温度也只有十几摄氏度。心寒尤甚天寒。面对克山病,于维汉等人早期也曾束手无策。康保安回忆说,早年,他同于维汉在基层救治患者时,未能挽回一名七八岁患病男孩的生命,男孩父亲一时难以接受,猛然拍打男孩的脸想要唤醒男孩。“返回途中,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于维汉说,‘父亲打孩子的脸,就是打咱们的脸啊。’” 据克山病研究所研究人员张立君介绍,于维汉曾应用樟脑注射疗法、升压药物和注射冬眠药物等办法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但疗效甚微。在反复比较、推敲、探索后,年,于维汉探索出亚冬眠结合适当补充葡萄糖注射液疗法,就地抢救、守护急型克山病患者,收到良好效果。 这年12月,于维汉在克山县北合大队把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患者邢立民的静脉,他的病情很快好转。此后4个病例看到更好的效果。自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的通用疗法,克山病防治出现重大突破。
年,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世臣提出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进一步观察到12.5%浓度的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最优,年经黑龙江省广泛试用见效后向全国推广。 这几项防治成果的应用,使我国克山病的救治水平发生根本性转变。急型克山病病死率骤然下降,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45%左右逐渐控制到20%以内。◇张开病情监测大网 在急型克山病的抢救收获巨大成功之时,对克山病的研究并未停止。年初,北方克山病基本得到控制。于维汉带队进行云南楚雄克山病科学考察,以尽早攻克肆虐西南病区的小儿克山病。这次为期3年的重大科研项目,集合了国内7省市16家科研单位,最终明确克山病是一种线粒体心肌病,对克山病流行规律、环境特征和发病因素的认识更加深入,在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克山病防治工作侧重以病情监测为主。克山病研究所陆续主持制定了克山病诊断、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克山病监测等国家、行业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孙殿军说,从早期开展急型克山病患者抢救,到如今建立起全国性监测网络,70年来,一批研究成果转为防治实践,克山病蔓延之势很快得到控制,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全面开展克山病病情常态监测,使防控更加精准,支撑我国向基本消除克山病发起冲锋。 孙树秋说,从年开始的全国重病区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绝大部分监测点已连续数年无急型、亚急型发病。截至年底,全国94.2%的克山病病区县达到控制标准。 今年5月,克山病研究所的一支防治队伍,从四川省凉山州3个克山病历史重病区走访归来。山路漫漫,这支防治队伍10天里走村入户,为当地每名患病百姓进行相关医学检查。结果显示,这3个历史重病区均已达到克山病的消除标准。 曾参与克山病相关调查的克山病研究所研究人员冯红旗说,克山病主要发生在经济贫困地区,交通大多不便。他和同事曾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走访调查,当时山路还很陡峭,大家带着仪器设备人拉肩扛,很多年长的老师边吃速效救心丸边往上爬,一路上辣椒当菜、土豆当饭。“想想前辈们那么执着地坚守,大家都觉得眼前这点苦算不得啥。跟所里老师交流时,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国家重视地方病防治,我们能给老乡服务好就是荣耀。”冯红旗说。 本刊记者在黑龙江省采访获悉,作为克山病历史重病区,该省把克山病防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就克山病所涉及的防、控、治以及病患的脱贫工作进行部署。加大克山病病区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力度,创新救助方式、扩大覆盖范围。 在与克山病打了多年交道后,80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关振中益发感受到克山病得到控制后病区百姓的生活变化:“当年看到病区老百姓日子苦、健康差,我们跟着一起揪心;如今病区老百姓的生活在变好、身体也更健康,我们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作者: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闫睿
编辑:刘佳宁
长按图标
一键